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以此观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取材于明·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注释】①徼(jiào):边界。②光禄:官名。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千钱买一石或:有人
B.然穷其所生之地穷:追究
C.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胜:超过
D.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妄:随便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国都的人于是把我们的木柴当做宝贝一般
B.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我料想它们与竹子在江南(一样)也没有什么不同
C.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令人敬畏有高傲不同一般的气节
D.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竹子本可以不离开江南就获得人们的尊重啊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受任君之托为竹溪写的一篇“记”。“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B.文章起笔写国都的人和江南的人对竹子的喜好和厌恶,一好一恶,对照鲜明。
C.任君自称为“竹溪主人”,与东晋陶渊明爱菊、北宋周敦颐爱莲,意趣情怀相似。
D.任君不与江南的侯家富豪攀比池亭花石,正是因为他喜爱竹子正直孤高的品质。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离开
B.乃夜发书,陈箧数十打开
C.式于政,不式于勇同“试”,尝试
D.嫂蛇行匍匐像蛇一样

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苏秦“其智有过人者”的一组是(  )(3分)
①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②抵掌而谈,赵王大说
③约从散横,以抑强秦④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⑤其术长于权变⑥式于政,不式于勇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蔑视。
B.苏秦不怕失败,发愤读书,刻苦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
C.苏秦游说赵王,受到重用,一时间合纵策略遍行于天下各诸侯国。
D.苏秦衣锦还乡,家人大事欢迎,他嫂子前倨后恭最让人觉得好笑。

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2)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3)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日喻说苏 轼
①生而眇者[1]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②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④南方多没人[3],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⑤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1]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2]籥(yuè):古代的竹制管乐器。[3]没人:能潜水的人。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扪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传达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致:自然获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务:致力、从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扣盘而得其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B.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C.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D.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在阐述治学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文章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当今不务学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而是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却就此而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道”,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是唯一的法则。
C.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赞赏、鼓励吴彦律有志于学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会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学游泳一样,对学习马马虎虎,急功近利,“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学风。
D.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一味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郑重与严肃。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然则道卒不可求欤?
②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晏元献公文章擅天下,尤善为诗,而多称引后进,一时名士往往出其门。圣俞平生所作诗多矣,然公独爱其两联,云:“寒鱼犹着底,白鹭已飞前。”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曰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而知人亦难也。
(选自欧阳修《六一诗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陵论
白居易
《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
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窍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
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李陵策名上将策名:出仕,为人之臣
B.罪逭于躬,祸移于母逭:免除
C.酌其本末,事不相侔酌:斟酌、考虑
D.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爱:怜爱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直接表现李陵“失君子之道”的一组是
①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 ②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 ③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④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 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 ⑥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认为,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这不同于范蠡、曹沫的忍辱负重的行为,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对这种变节行为也没有进行应有的批判。
B.白居易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出发,批评了《史记》《汉书》对李陵变节没有“明讥”的做法,他觉得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李陵一个都不符合。
C.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李陵“不能死战”的苦衷,反而听信流言,对李陵宗族施以重罚。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
D.在白居易看来,李陵如能舍命取信、忘身守死,这是死得其所,必能死且不朽;可惜李陵不死,结果自毁声名,移祸亲人。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
(2)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
(3)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闻其有异材,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曰:“以此何为? ”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
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城之中,称以出疆,何也? 且盐铁,郡有余臧,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 偃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欺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选自《汉书》)
[注] ①繻,用作通行证的帛。   ②传,凭证。  ③制,帝王的命令。
④横草,使草倒下。     ⑤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徐偃使行风俗行:推行
B.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矫:假托
C.干名采誉干:求取
D.臣宜被坚执锐锐:锋利的兵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武帝异其文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弃繻而去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以从民望,干名采誉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去长安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不会再返回。
B.徐偃受命出使外国,不遵守法纪,独断专行,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
案,严厉地驳斥了徐偃,使他理屈词穷。
C.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过去没有什么功劳,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全力以赴,当好使者的助手,保证完成任务。
D.终军请缨赴南越,且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只是因为南越发生了内乱,使他功败垂成,年仅二十多岁就为国捐躯。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太守闻其有异材,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
(2)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
(3)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