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根据下列各点,贯彻《适应局势演变的帝国国策纲要》中规定的关于南方的措施。①帝国为了完成自存自卫,在不辞对美(英、荷)作战的决心下,拟于10月下旬完成战争准备。②与此同时,帝国对英美尽量采取各种外交手段,努力贯彻帝国的要求。
——《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帝国国策实行要求》1940年9月6日
材料二 朕信尔等之忠诚勇武,恢复发扬祖宗之通业,迅速铲除祸根,确保东亚之永久和平,以其保全帝国之光荣
——日本天皇《宣战诏书》1941年12月
材料三 前者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希求帝国自卫与东亚安全出击,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意……敌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其未为逆料……朕对始终与帝国为东亚解放努力解放诸盟邦,不得不深表遗憾。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1945年8月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日本的“国策”指什么?
(2) 根据材料三,裕仁天皇宣布停战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分析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因。
(3) 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简要分析两则天皇诏书观点的异同。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三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这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时报》
(1)材料一所述“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制度?材料肯定了该制度什么积极作用?
(2)“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 “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举出当时台湾军民在反割台斗争中的两支主要力量。
(3)材料二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
(4)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的遗留问题,但两者又有一定的区别。请指出这两个问题的主要不同之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国家统一作了哪些不懈努力?
阅读下列材料:
列宁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俄国实际,创立列宁主义
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历史新纪元;并巩固政权,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引自《苏联史》
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引自《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 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引自《列宁全集》42卷
请回答:
(1)完成表格填写
理论阐释 |
指导的实践 |
历史作用 |
启示 |
|
一战 期间 |
||||
二月革命后 |
||||
十月 革命 |
(2)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1分)
(3)材料一、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外,主要目的是什么?(1分
(4)材料三说明了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
(5)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了什么地步? “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分)
(6)从以上材料反映的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2分)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材料一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钱穆《孔子传》
材料二 图4《孙中山手书的同盟会纲领》
图4
材料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1)请结合史实说明孔子是中国远古“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
(2)结合图4指出,在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请简述这一重要思想的历史作用。
(3)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主要体现为哪一理论的提出?请简述其内容。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讲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其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华民族主流思想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显著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们并不否认他的天才和荣誉,但可悲的是如此卓越的天才和巨大的荣誉却仅仅造就了一个人的个人伟大,而不是奉献于造福世界。……他蹂躏法国和欧洲达14年,而没有给他们自由、道德或一种思想。他使世界战栗而未能使之焕然一新。……”
材料二“诚然,他的行动表现出来是暴虐的,但是他的暴虐……不及被他打倒的王爷贵族们所惯于表现出来的一半……他把他的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它在原则上承认平等。”
材料三 “波拿巴(拿破仑)与其他处于他的年龄和地位的人一样,以对道德的漠视和纯粹的自私(但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他更严重些)从事积极的活动。他被卷进去的社会危机使强烈的自私表现为无止境的野心。和他必须要与之竞争的人相比,他以大得多的不可比拟的天才与冒险精神,击败了反对他前进的任何东西。这样,他身上的野心较之其他人更为显著,仅仅因为他更为成功。”
材料四“有一回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士兵。”
材料五 “(不要以为)如果没有拿破仑,就根本不会发生拿破仑个人力量和影响所凭借的那种社会运动。”
请回答:
⑴上述材料中,你认为哪两段材料的评价不合适?这两段评论表现出在历史人物评论上常常容易出现的哪两种错误?(4分)
⑵请对拿破仑作一个正确的评价?(5分)
⑶历史的联系是多角度的。拿破仑建立法兰第一帝国,称皇帝,但其性质却不是封建帝国。以评价拿破仑帝国的性质为例,说明评价人物必须联系其政治、经济、文化措施,综合考虑。(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下一组材料是古代思想家关于“君”、“民”关系的言论汇编:
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民为君之本。”(《谷梁传•桓公十四年》)
②“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清唐甄《潜书•明鉴》)
③“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荀子•哀公》)“民乏财用,不亡何待?”(《国语•楚语上》)
④“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下》)
⑤(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荀子》)“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材料二(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悠久历史传统中的哪一理念?根据材料一简述该理念的内容?(不得摘抄原文)
(2)材料二中唐太宗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3)材料一、材料二对你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