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忆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 )
|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 |
| C.孙中山宣誓就职的照片 | 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 |
“夫欲制胜于人,必尽知其成法,而后能变通,而后能克敌。……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该观点
| A.反映了洋务派的核心主张 |
| B.表达了维新派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 |
| C.代表了顽固派的普遍愿望 |
| D.成为革命派进行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廿七部酋分东西二路,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谓不公乎!”材料反映了魏源
| 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愿望 | B.对西方民主的朦胧认识 |
| C.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 D.向往英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
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制作水平较高 |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
|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
“这里有贵族的沙龙,战场的格杀,莫斯科大火,法军溃逃,地主的庄园生活……构成了光怪陆离的社会万花筒,体现了作家的广博,使得作品气象万千”。材料描述的作品是
| A.狄更斯的《双城记》 | B.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
| C.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 D.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
比较文学的奠基者韦勒克将某一文学流派的风格总结为:“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德国作家席勒也认为这一文学流派“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下列美术作品中与之具有类似风格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