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
铁公鸡施粥
光绪三年,淮河发大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河南济源偏北有一铁牛镇也来了几十个衣衫褴褛的灾民。这铁牛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悭吝,比铁公鸡还抠,大伙儿私下里称铁牛镇为“铁公鸡镇”。
灾民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周家忽然传出消息:周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铁牛镇!要知道,在众多铁公鸡中,周老爷子的吝啬可是鼎鼎有名的。周老爷子今年七十了,家里虽不是铁牛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是周老爷子吝啬持家,周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更是瘦骨嶙峋。前阵子他的小儿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菜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宴还差。
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不像是假的。很快,周家放出规矩:“领粥时,必须说‘周老爷真慷慨,周老爷真是大善人’,然后跪下来朝周家大门磕个头……”一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但饿肚子的滋味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周家的伙计朝大锅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这么大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这时,那伙计又打开另一口袋子,舀出来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米糠?”一锅粥,两瓢米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梁骨吗?家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爹,韩信衣锦还乡本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可你呢?做个粥棚,一天花上一袋米,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周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灾民们感谢周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用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婆婆地蹲在一边喝。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虽然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头讨饭,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使铁牛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周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的富户们则耻笑周老爷子做了件蠢事。周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粥时可以不跪,但必须为周家做一天活。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周家哪有那么多活给人干?于是周老爷子将家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朝周老爷子讨说法,周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下。小儿子担心:“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可就难了。”周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活计。小儿子豁然开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够狠!结果铁牛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降。
水灾过后,铁牛镇又恢复了原样。但是,周老爷子的名声在这半年里变得臭不可闻,有时提起他,干脆以“老鬼”相称。
这年周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们不知道,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一起讨饭的好朋友,他一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幺吗?”大家惊奇地听着。“因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打,所以我恨透了讨饭。”周老爷子沉痛地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我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坏名声,却总好过给铁牛镇增加一批乞丐……”
说罢,溘然长逝。周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周家孩子不孝,但周家人不在意。几十年后,周家还在,子孙兴盛,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规律,相继败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12期,作者刘源,有删节)这篇小说情节曲折起伏,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出情节的发展脉络。
答:
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周老爷子的形象。
答:
“小儿子”这个角色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试简析。
答:
周老爷子临终那番话颇有深意,请结合传统文化、联系当今社会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共20分)。
左岸漫步:巴黎不止是格调
“左岸”,最早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区域而已,它指的是,塞纳河左岸圣日耳曼大街、蒙巴纳斯大街和圣米歇尔大街构成的,一个集中了咖啡馆、书店、画廊、美术馆、博物馆的文化圣地。
塞纳河由东向西成几字形穿越了巴黎,而巴黎城则是从塞纳河中央的西岱岛发展起的。公元14世纪起,西岱岛上的居民逐渐向河的两岸扩展,自法国国王查理五世起将王宫迁往右岸的浮日广场、卢浮宫、万森城堡后,政治权力中心渐渐移向了右岸,随即商业经济也在右岸蓬勃发展了起。
左岸除了一些零星的居民外,主要建了三所大学:索尔本大学(后更名为巴黎大学文学院)、三语大学(后更名为法兰西大学)、四国学院(后更名为法兰西学院)。由于当时学院的师生必须学会拉丁语,并用拉丁语写作、交谈,所以这一个区域也称拉丁区,这是左岸最早的区,一个由知识分子构成的区域。
到了十七世纪,路易十四迁居于凡尔赛宫,左岸成了从巴黎去凡尔赛宫的必经之路,这时的左岸获得了飞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的达官新贵、社会名流纷纷此建造公馆,这样慢慢形成了以文化知识界为主流的中产阶级社区,与右岸的王宫府邸、商业大街组成的权力和经济中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无怪乎人们诙谐地称“右岸用钱,左岸用脑”。
由于文化知识界聚集在左岸,于是各种书店、出版社、小剧场、美术馆、博物馆等逐渐建立了起。围绕这种社交氛围的咖啡馆、啤酒馆也应运而生,成了左岸知识文化人士重要的聚会场所。从紧靠赛纳河左岸的圣米歇尔大街开始,文化名人和先贤们光顾和聚会过的咖啡馆、酒吧遍布各个街区。
300多年,左岸的咖啡不但加了糖,加了奶,而且还加了文学、艺术以及哲学的精华,加了一份像热咖啡一样温暖的文化关怀。“左岸”因此而成为一笔文化遗产、一种象征、一个符号、一个时髦的形容词。
你随便走进一家咖啡馆,也许一不留神就会坐在海明威坐过的椅子上、萨特写作过的灯下、毕加索发过呆的窗口。在最古老的圣日耳曼教堂周围,有最早的弗洛咖啡馆,这家咖啡馆和边上的德玛格餐厅是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和他的情人海湟波娃几乎天天消磨时光的地方。现在咖啡馆的菜单上还印着萨特的语录:“自由之神经由花神之路……”。而附近的“里普啤酒馆”是安德烈?幻德及其《法兰西》杂志社撰稿作家们定期见面探讨写作心得的地方,也是圣?罗兰经常涉足的地方。
在离大教堂不远处的蒙巴纳斯大街上,著名的“丁香咖啡馆”则是又一个重要的聚会中心。俄裔法国作家夏加尔、美国的亨利?米勒、爱尔兰的乔伊斯、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作家海明威、画家毕加索等在成名前都在这个所谓的“文学咖啡馆”里活动。这一群文学艺术家围绕在号称“诗人王子”保罗?福尔的四周,每星期二晚都在这里聚会。海明威就是在这里构思了《太阳照样升起》,至今,“丁香咖啡馆”还保存着一张“海明威之椅”,保留着一道名为“海明威胡椒牛排”的招牌菜。离此不远,是“双偶咖啡馆”。“双偶”,原是一场深受观众喜爱的滑稽戏,咖啡馆也因此取名“双偶咖啡馆”。萨特和他的女友西蒙娜经常光顾这里,毕加索在此与朵拉?琦尔小姐一见钟情,莎士比亚书屋的女老板西尔薇亚?毕奇在这里认识了乔伊斯,并经她的竭力推荐,《尤利西斯》才得以面世。
被称为塞纳河边两大明珠瑰宝之一的奥塞美术馆就坐落在左岸。馆内珍藏着十九至二十世纪著名画家莫奈、毕加索、马蒂斯等一大批艺术珍品。法国著名大画家德拉克罗瓦的画室和寓所坐落在左岸,著名雕塑家布什尔在左岸落户,罗丹也将他毕业的作品,包括“思想者”、“地狱之门”、“加莱市民”等放在左岸的“罗丹美术馆”。而他所作的“穿睡衣的巴尔扎克”塑像就树立在“多姆咖啡馆”边。这里,还有雨果、乔治桑及自由女神原塑像。
在左岸,还有着著名的先贤祠,这里安葬着对法国作出杰出贡献的先贤们,他们是卢梭、雨果、佐拉、伏尔泰、若海斯、居里夫妇。同时在左岸的蒙巴纳斯公墓,还安葬着萨特、莫泊桑、罗德、波特雷尔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很巧的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自成立起也落户于左岸。
如今,当右岸香榭丽舍大街及其周围街区市场经济高度繁荣的今天,人们往往会在这光怪陆离之中感到失去了什么。于是乎,他们就在塞纳河的左岸,在这文化知识先贤们曾经光顾和满足过的街道、公园、咖啡馆、美术馆、旧居里寻找一种精神上的东西,一种充满着人文主义的东西,一种从历史遗传下的经久不衰的东西。“穿戴着右岸的名牌,品尝着左岸的咖啡”。人们会从这“品尝”中找回真正的精神慰藉。 联系全文,简单解释“穿戴着右岸的名牌,品尝着左岸的咖啡”含义。
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左岸”,请简要解释“左岸”一词的内涵。
巴黎不仅是格调,那么,巴黎还有什么?
请用简练语言说明下列词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1)你随便走进一家咖啡馆,也许一不留神就会坐在海明威坐过的奇子上、萨特写作过的灯下、毕加索发过呆的窗口。
当右岸香榭丽舍大待及其周围街区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人们往往会在这光怪陆离之中感到失去了什么。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一只贝
贾平凹
一只贝,和别的贝一样,长年生活在海里。海水是咸的,又有着风浪的压力;嫩嫩的身子就藏在壳里。壳的样子很体面,涨潮的时候,总是高高地浮在潮的上头。有一次,他们被送到海岸,当海水又哗哗地落潮去了,却被永远地留在沙滩,再没有回去。蚂蚁,虫子立即围拢,将他们的软肉吃掉,空剩着两个硬硬的壳。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太阳,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的颜色,也都曾经显示过浪花,旋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现在他们生命结束了!这光洁的壳上还流着这色彩和线条。
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发现了好看的壳,捡起,拿花丝线串着,系在脖颈上。人都在说,这孩子多么漂亮!这漂亮的贝壳!
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他不漂亮,他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又带着菱角;他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他的壳上越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他默默地,他说不出。
他被埋在沙里。海水又涨潮了,潮又退了,他还在沙滩上,壳已经破烂,很不完全了。
孩子们又到沙滩上玩耍。他们玩腻了那些贝壳,又寻找更漂亮的呢。又发现了这一只贝的两片瓦砾似的壳,用脚踢飞了。但是,同时在踢开的地方,发现了一颗闪光的东西,他们拿着去见大人。
“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珍珠!嗨,多稀罕一颗大珍珠!”
“珍珠?这是哪儿的呢?”
“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啊,那贝壳呢?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直可敬的贝。”
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它,但没有找到。在文中找出两处直接描写一只贝丑陋的句子。
(1)
(2) 作者极力描绘这只贝的不漂亮的目的是:(不超过15个字)
为什么说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不超过20个字)
为什么说这是一只可敬的贝?(不超过20个字)
作者借这只贝赞美什么?(不超过20个字)
下面是一篇微型小说的片段,阅读后回答问题。
晚上,小李提着礼品来到顶头上司张局长的家里……
张局长:你这是什么意思①?
小李:没什么,就是想意思意思②!
张局长:呵,你这人还真有意思③!
小李:其实我也没别的什么意思!
张局长: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小李:小意思!小意思!
(1)解释上文中三个加点的“意思”的含义。
(2)说出加横线句子的言外之意。
文学类文本阅读
生命的两万天该留点什么吴志翔
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
不知从哪一天起,我们开始对自己的年龄敏感起来。20岁以前,总觉得没有进入生活,但今天回过头看,偏偏又觉得那时候的故事最多,记忆最饱和。日历一页页地翻,年龄无声息地长,偶尔翻翻旧照片,会惊异于那双满是稚气的大眼睛曾经属于我!忽然间,我们似乎意识到,许多东西在不经意中已经湮没在黑暗中了;在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失落了渴盼成长的心情。
我曾经好多次向朋友们问过同一个问题:“人一般能活多少天?凭你的感觉尽快报个数字出来。”
“10万天!”
“20万天!”
几乎每一个人的声音都响亮而充满自信。然而我却告诉他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
起初,没有一个人相信我的话,说:“是不是少了一个零?”经过一番计算之后,朋友们深深地叹息了:“怎么?人生如此短暂!”
天黑下来了,我拧亮了台灯,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我打开一本书,米兰昆德拉正在说:“我讨厌听我的心脏的跳动;它是一个无情的提示,提醒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被点着数。”可是我没法不听,正如我们没法拒绝两万多个日子一个个溜走;我的心脏没法不跳动,正如树叶在秋天里没法不飘落。心脏停止跳动,那便是我们的末日。我平静地想着:我们怎样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这个问题非常接近那段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
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声音,也失去了响亮的压倒一切的“黄钟大吕”。当年奉为圭臬的东西今天或许被扔进了垃圾箱。人们更懂得珍惜自己的琐细欲望,为物质和肉体急急奔走。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没有了殉道者般的神圣和信仰,没有了朝圣者般的坚忍与顽强,没有大爱,没有大恨,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
于是,我想到一个人,半个世纪以前,他在《生命的路》中写道:“自然赋予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这个人就是鲁迅,他追索的是大生命。他“为了肩负起黑暗的闸门而拥有一颗黑暗的心”,他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不管怎样,他都是一个战士”。可以有千万个陶渊明、苏东坡,可以有数不清的林语堂、梁实秋,但是鲁迅,只有一个,一个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在今天是极其稀罕的。
几天前,重读小说《北方的河》,我再一次被感动。瞧那个人,他坚定地站着!他有一种足以震慑群生的气度,他的硬朗的质地是对众多聪明人的嘲讽,他的沉默和铁一般的冷峻令机会主义者心惊,他是来自欧亚大陆高纬度的坚硬的风,他有信仰,“信仰,你这纯钢百炼的处女!”
还有海子,质朴而清亮的海子。这位诗人没有活满1万天,但他永远保持了纯洁。他“站在太阳痛苦的光芒上”,复活了。
“诗意是人的栖居必备的基本能力。”海德格尔下了这样的断语。这诗意,动物不会有,它是我们人类的粮食。
夜深了,时钟依然嘀嗒嘀嗒地走着,我听到自己的心脏跳动的声音。我合上眼睛,我看到了这样一幅幅图景:鲁迅在夜里一边咳嗽,一边写文章,灯光昏黄,“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予的光明”;弗朗茨·卡夫卡彻夜写完自传体小说《决判》,完成了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我的心脏周围隐隐作痛”;马赛尔·普鲁斯特从35岁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门窗紧闭,房间里点着蜡烛,《追忆似水年华》成为他唯一的安慰;张承志做着“静夜功课”,午夜时分,他点燃一支烟,纪念夜与黎明相连的瞬间……
这群孤独的人,这群饱满的灵魂!
我们怀着美感想他们,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青春必须苦难重重。我不希望青春被某一种方式囚禁,它应该是绚烂的,完全开放的;我不希望在20多年的岁月里永远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有人背它只是为了别人可以不背它。
我想说的只是: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的精神的花朵在春天枯萎;哪怕我们四面楚歌,也别忘记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呼吸。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写“我”告诉人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其目的是说明时光易逝,生命短暂,要珍惜美好的年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
B.作者由当前人的生存状态回溯过去,点明鲁迅、海子、卡夫卡等人拥有精神感召的力量,思路开阔。 |
C.文章主要运用了反复、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
D.作者对“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
E.文章“形散而神聚”,不说教,无指责,却让人无法轻松,并在读后能够进行深刻的思考。文章多次写到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根据文意,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
根据文意,请你说说鲁迅、海子、卡夫卡、普鲁斯特等人在作者眼中是一群怎样的人?作者引用他们作例子是为了达到什么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褚时健:归来
褚时健回来了。
他东山再起,“褚橙”盈利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褚时健凭借这个被标签化的水果,再次拾起了作为一个杰出企业家的荣光。他回到曾经的发迹之地——玉溪,扎进哀牢山,极少露面。哀牢山素来有种橙和甘蔗的传统,但因为水源、经验等跟不上,鲜有盈利。褚时健在这里的山脉深处包下了2400亩荒地,他决定试着种种云南特产的橙子。
谈及再次创业的动机,频繁见诸媒体的原因有二。
一是钱,“谁都希望晚年的生活过得好一些。”他至今对国企高管工资耿耿于怀,任职玉溪卷烟厂厂长时,褚时健的工资与他创造的经济效益完全不对等。如今,国企高管动辄过千万的年薪已不再是新闻。而褚时健任职玉溪卷烟厂厂长17年的所有报酬仅80万,他不甘心。
二是他仍想证明自己,在人生将要退场之前,再扳回一局。闲云野鹤不是对这种倔强老人的赏赐,褚时健希望之后的生活过得充实,无需再受资本或制度的裹挟,他要为自己活着。
曾经的泰斗宣布重出江湖了。褚时健一呼百应。玉溪卷烟厂为褚时健派了秘书、保健医生,并调来了曾跟随他多年的老司机;国内外不少烟草商来请褚时健出任顾问,还有希望拉他开矿的,哀牢山从未如此热闹过。褚时健最终决定单干,朋友们纷纷出资借给他钱。最终他拿到一千多万作为启动资金。
2004年,万科总裁王石特意来到哀牢山,专程去看望褚时健。令王石惊讶的是,站在他面前的不是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企业家,而是一个头戴破草帽、穿着圆领旧衫、面色黝黑但健康开朗的农民,两人一见如故。褚时健像个孩子一样乐呵呵地向王石介绍他的果园和果树的长势。一向把寻找挑战视为人生目标的王石称,希望后半生能像褚时健一样,活出别样的精彩。
许多企业家都有一套自己的打法,它们往往可套用,且屡试不爽。褚时健的打法是:重视技术。曾经的成功经验如今被悉数用到了种橙上。他对肥料、灌溉、修剪都有自己的要求,工人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只需执行,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种橙期间,遇到任何难题,褚时健的第一反应就是看书,经常一个人翻书到凌晨三四点。
种植冰糖橙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阳光对果实尤其重要,因此年初就要剪梢;开花后要保花,接着保果,控制果实的实际大小、外观,环环相扣。褚时健一直亲力亲为,有果园的工人对此发过牢骚——一次果园运来一批树苗,工人们卸车、搬苗、栽种,全部都在褚时健眼皮底下干完,他就那么盯着工人,一直到晚上。
除此之外,橙子的肥料一直是褚时健得意的宝贝。这种混合了鸡粪、烟沫、榨甘蔗后废弃的糖泥等独特的配方,是褚橙独特口味的秘密所在——一直被称赞的24比1甜酸比正源于此。
褚时健是幸运的。75岁再次创业,他本分地只管种好橙子。过硬的品质使“云冠”橙开始扬名于云南省,他的果园开始盈利,整个昆明“一橙难求”,“励志橙”一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媒体的不断曝光和互联网电商的营销,最终推动褚橙在全国成为一个现象级事件。
媒体的不断报道、电商和众名人在微博上的合力推广,使得褚时健一直身处聚光灯下。不断有媒体探访他的橙园,希望褚时健说点什么。但他对国家和过往避而不谈,对人生轻描淡写,唯一能从他嘴里套出来的,只有橙子。
王石与褚时健惺惺相惜。这位曾公开表态过万科从未行贿的企业家认为,褚时健曾经“确实犯了罪”,但不妨碍他对褚时健“作为一个杰出企业家的尊敬”。王石曾在微博上引用巴顿将军的语录对褚时健评价道:“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和褚时健同时代的企业家,柳传志对其高龄创业由衷敬佩。柳传志晚年进军农业,希望旗下的猕猴桃与褚橙捆绑销售,“褚橙柳桃”成为2013年的营销经典。柳传志称能把自己的名字放在褚时健后面,他很荣幸。
褚时健老了。但种橙事业的发展速度却在不断超越着他的身体极限。糖尿病、衰老,86岁的身体没有他的精神强壮。昔日“烟王”变身“橙王”,开始攀登他人生的又一高峰。他特别喜欢九月份的哀牢山——彼时正是蜜橙成熟的时节,漫山遍野的橙子,橘黄色铺满整个山脉。褚时健说,那哀牢山看起来好像一枚大烟叶。现在,一切宠辱都已经过去。他可以在云南高原的阳光下平静地回忆往事了。
(节选自《凤凰财经》,有删节)
相关链接:
褚时健(1928年——)中国最具争议性的财经人物之一,曾是中国赫赫有名的“烟草大王”。1979年,褚时健出任玉溪卷烟厂厂长。他以战略性的眼光强化资源优势、抓住行业机遇,带领团队用17年的时间将这个陷入亏损的小烟厂打造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红塔集团,为国家累计创造利税991亿元。1999年,由于“经济问题”褚时健被判刑,几年后因为罹患严重的糖尿病,于2002年得以减刑保外就医,从此在哀牢山中种橙至今。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褚时健归来二次创业,是因为他想要证明自己,想要在人生将要退场的时候扳回一局,盈利不在他的考虑范围。 |
B.褚时健对肥料、灌溉、修剪都有自己的要求,工人只需执行。种橙遇到任何难题,褚时健的第一反应就是看书,体现了他对技术的重视。 |
C.工人们卸车、搬苗、栽种,全部都在褚时健眼皮底下干完,他就那么盯着工人,一直到晚上,意在说明褚时健对工人不信任。 |
D.媒体不断曝光、互联网电商的营销和众名人在微博上的合力推广,是褚时健的褚橙获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
E.本文用质朴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褚时健倔强执着的一生,生动地刻画出一个杰出的企业家形象。 褚橙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原文概括分析。
作为一个杰出的企业家,褚时健的企业家风范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原文概括分析。
文章中王石引用巴顿将军的语录对褚时健评价道:“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联系文章和现实生活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