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花费了420万巨资引进了4000颗大树,因“水土不服”已有1000多棵死掉。进城的大树因多年生长在深山中,无论外形还是内部发育都适应了深山生活,进入城市后,空气、土壤、水分等环境的改变,导致一些大树死亡。回答下列各题。上述事例告诉我们:
A.必须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的分析,提高实践活动的科学性 |
B.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和分析问题 |
C.必须弄清楚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
D.必须重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
在深山能很好生长的大树因为不能适应城市的生存环境而死亡,说明:( )
A.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死亡的过程 |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
C.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认识和改变 |
D.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
宋朝陈模说:“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其所学甚大。”陈模的观点,突出体现了唯物辩证法()
A.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
B.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
C.关于一切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原理 |
D.关于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原理 |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这句话主要指出了()
A.先有内因,后有外因 |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
C.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
D.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的这副落第自勉联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
B.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 |
C.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
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
胡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讲话中指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获取智慧和启迪,从而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和未来的方向。”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A.科学理论对人类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
B.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
C.承认事物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 |
D.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可以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
鲁迅先生说过:“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鲁迅的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 B.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因 |
C.事物的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D.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速度快慢是无所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