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写道,“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该诗反映了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 B.土地兼并严重 | C.清政府政治腐败 | D.自然灾害频繁 |
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有学者认为这是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
A.政权发生更替 | B.国力对比变化 |
C.社会形态转变 | D.文化途径迥异 |
乾隆时入阁协办批本的程晋芳曾感慨说:旁观者谓密务重务咸由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欤?”据此可以得出( )
A.军机处并未完全取代内阁的职能 | B.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
C.内阁处理的政务不如军机处重要 | D.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 |
明人吴讷说“元世祖初克江南,畸人逸士浮沉里闾间,多以诗酒玩世。元贞、大德以后稍出。” 另有诗云“宇宙喜一统,于今三十年。江南诸将相,北上扬其鞭。书生亦觅官,裹粮趋幽燕。” 上述现象反映出( )
A.元代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 B.江南文人政见因时局而改观 |
C.国家统一推动了科举制发展 | D.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
《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
C.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D.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
唐朝法律允许百姓以击登闻鼓、拦御驾、街衢拦官、投匦方式等非常规方式申诉冤情,如所述属实,则不会受惩罚,“如有不实者,各合杖八十”。这主要说明( )
A.“街衢接诉”成为政府肃贪重要手段 | B.唐朝政府借此使民情上达 |
C.唐朝司法腐败和法律苛严 | D.政府利用街道的公众效应教化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