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最有可能不是宋朝的是( )
A.“夜行山步鼓冬冬,小市优场炬火红” |
B.“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 |
C.“方轨十二,街衢相经”;“市坊整齐” |
D.某富商夜闻“民间酒楼”有“丝竹声笑之声” |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
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
毛泽东在1920年给蔡和森的信中说:“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方针,正与我平日的主张相合,并且我料到是与多数会友的主张相合的。以我的接洽和观察,我们多数的会友,都倾向于世界主义。这种世界主义,就是四海同胞主义,就是愿意自己好也愿意别人好的主义,也就是所谓社会主义。”这表明 ( )
A.党的早期积极分子认识到要改造中国必须进行暴力革命 |
B.改良还是改造中国与世界可以选择的方法之一 |
C.党的早期积极分子深刻认识到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 |
D.在党的筹建时期党的早期分子理论上尚不是很成熟 |
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其目的都是为了 ( )
A.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 B.实行全民族抗战 |
C.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 D.宣传新三民主义 |
孙中山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在此孙中山强调 ( )
A.民生问题是国家之根本 |
B.应通过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改善民生 |
C.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
D.民生问题的解决就是政治问题的解决 |
20世纪初期,《时事画报》发表了一幅名为《中华民国将来之希望》的漫画,图中的火车满载货物。结合所学推测,作者的意图可能是( )
A.希望孙中山领导同盟会冲击清朝统治 |
B.赞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短暂春天 |
C.期望孙中山搞民生建设实现国家富强 |
D.拥护保路运动,反对“铁路国有”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