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材料三 某同学学习了《戊戌变法》后对基础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中外纪闻强学会,康粱奔走救危机。光绪诏书要变法,救亡图存改现状;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
(1)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又各有什么特点?
(2)从材料三中,你能读出哪些与“戊戌变法”有关的历史信息?
(3)有人认为维新变法尽管失败,但对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请你依据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化需要科学技术推动,工业化时期是善于学习的时代,……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1929年至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
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世界历史纪录片演说词》
材料二: ……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至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并分析共同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
一个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力与行政效能,取决于这个国家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就此方面而言,交通系统乃是统一国家维持其生存的首要条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的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舍邮驿,都很注意。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裹斜道,回中道,子午道,飞狐道,马援所刊道和峤道。尤其秦之驰道,“东穷燕弃,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
材料二: ……私行人职事五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爵国公以上,欲投驿止宿者,听之,边远及无村店之处,九品以上勋官,五品以上及爵,遇屯驿止宿,亦听。并不得辄受供给。谓私行人不应入驿而入者,笞四十。辄受供给,准赃虽少,皆杖一百。……邮驿本备军速。
——《唐律疏义》
材料三: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门户洞开,外洋风雨,如潮袭来。一方面,中国的许多权利横被侵蚀。又一方面,西洋的新文明不断地输入。……中国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
——《交通史航政编》
材料四:若和世界先进各国相比,中国距现代式的模式之形成,尚相去甚远。……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因循浮惰营私的情形尚不能真正铲除;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分的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洋人购得。领域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这方面的人才还不太够用,专门研究的独立机构也甚为稀少。九十年来的历史实在包括了不少的空白及断烂的以及灰色的篇幅,总老使人感觉着这种新事业,并没有好好的拼命作过。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道路的修建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全国性的驿站隶属什么机构?分析指出材料中所示唐朝驿站的主要特点。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障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的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连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然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们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
——俄《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及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产生这种矛盾心理?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
(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合实际?说明你的理由。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请同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及目的。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及目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史书记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人教网
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民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计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历史学习》
材料二 “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州(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卖者坐如律。”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在改革前面临着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
(2)试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3)结合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分析导致其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种变化带来的主要社会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