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材料三 某同学学习了《戊戌变法》后对基础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中外纪闻强学会,康粱奔走救危机。光绪诏书要变法,救亡图存改现状;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
(1)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又各有什么特点?
(2)从材料三中,你能读出哪些与“戊戌变法”有关的历史信息?
(3)有人认为维新变法尽管失败,但对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请你依据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景公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欧洲人经过马可·波罗以至明代西洋传教士的报道,知道东方有一个庞大的国家与复杂的文明。由于这些报道,都是选取中华文明足以称道之处,因此……尤其是启蒙运动的学……对东方的中国常多溢美之词……这一阶段过去了(18世纪以后),欧洲对东方的认识也比较清楚了,他们对中国文明的评价遂转了一个大弯,由称颂变为轻视。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三 即便20世纪的中国不断试图摒弃孔子,但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来说,孔子又常驻心间。他提倡忠孝礼义,因为这有助于促进社会及宇宙的和谐。……无冕之王孔子,是对其人民的命运影响最深远的人之一。而他的人民却往往最忽视他思想的精髓以及伦理的本原:那就是建立在经验与学习之上的责任与关怀。
——[法]瓦尔特《中国史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齐景公对孔子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试从儒家思想和时代特征方面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以来西方对中国文明的态度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角度分析其原因。
(3)举例说明20世纪的中国曾“试图摒弃孔子”。据材料三,说明21世纪的中国人对孔子的态度及不足。(4)据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人们接受某一思想主张的因素。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其间涌现出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列几位人物:

请回答: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将上述人物分为四类。
(2)概述四个派别人物对于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主张。
(3)上述派别和主张的出现说明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什么特点?

追求自由是人的本性,西方思想家对这一话题多有探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任务主要是探讨与人生幸福有关的道德伦理问题……认为美德基于知识,而两者之获得皆有赖于教育。
———吴于瑾、齐士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莎士比亚既满腔热情地肯定人的正当欲望,歌颂人性、青春和爱情……同时也看到了大力放纵个人主义充满贪婪等等的一个世界。
———张莉《浅谈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
材料三康德认为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必然”,使个人行为与普遍道德法则协调一致。所以,法律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共存的条件和制度。……康德希望建立一个在法律之下的个人与他人具有同样自由的统一的政治制度。
———马执斌《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料丛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苏格拉底关于道德问题的主张及其获取途径。
(2)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莎士比亚认为人文主义思想存在什么不良倾向?
(3)据材料三,概括康德关于自由的主张。这实际上体现了当时哪场运动的思想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个人自由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贽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七月,革除诸路行用钞法之弊,诏统一印造交钞,以丝为本。十月,又以银为本,印造发行元宝交钞,简称中统钞。面额分二贯文、一贯文、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三十文、二十文、十文,共10种,法定银钞比价为钞两贯同白银一两。中统钞为唯一法定通货,通行全国。各路旧钞可到指定地点换用新钞。至元十二年(1275年),又废止南宋铜钱,以1:50的比价收回南宋会子,换发中统钞,并发行“厘钞”二文、三文、五文作为辅币。1282年禁止金银私相交易,只可在各路官库兑换。……至元二十四年……印造发行“至元通行宝钞”(简称至元钞),从五文到二贯共11种面额,与中统钞并行,以中统钞五贯折至元钞一贯。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至正十年)下诏云:“以中统交钞壹贯文省权铜钱一千文,准至元宝钞二贯,仍铸至正通宝钱与历代铜钱并用,以实钞法。至元宝钞,通行如故。子母相权,新旧相济,上副世祖立法之初意。”十一年(1351年),置宝泉提举司,掌鼓铸至正通宝钱、印造交钞,令民间通用。行之未久,物价腾踊,价逾十倍。又值海内大乱,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数计。舟车装运,轴轳相接,交料之散满人间者,无处无之。昏软者不复行用。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人视之若弊楮,而国用由是遂乏矣。
——《元史》卷九七《食货志》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初货币政策的措施。
(2)根掘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至正变钞”失败的原因及其危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