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
达·芬奇于1452年生于一个小城,那个城市的名字就是他的姓——芬奇,他的父亲是城中的画吏。达·芬奇在佛罗伦萨时,常到市集去购买整笼的鸟放生,他放生的情景是非常有趣的:他仔仔细细地观察鸟的飞翔组织,这是他极感兴味的事情;他又鉴赏在日光中映耀着的羽毛的复杂色彩;末了,他看到小鸟们振翼飞起重获自由的情景,心里感到无名的幸福。达·芬奇是当时的先驱者,具有毫无利害观念的好奇心。对于他来说,一切都值得加以研究。他的心且随时可以受到感动。他在那部名著《绘画论》中写道:“你有没有在阴晦的黄昏,观察过男人和女人们的脸?在没有太阳的微光中,它们显得何等柔和!在这种时间,当你回到家里,趁你保有这印象的时候,赶快把它们描绘下来罢。”达·芬奇相信美的目标、美的终极就在“美”本身,正如科学家对于一件学问的兴趣即在这学问本身一般。
到1483年达·芬奇三十一岁时,他一直住在佛罗伦萨,以后他到米兰大公府服务,直到1499年方才他去。这十六年是达·芬奇一生创作最丰富的时代,即便如此,世上所存留的达·芬奇的真迹不到十件,而几乎完全是小幅的,有几幅还是未完之作。画在米兰城圣玛丽大寺的壁画《最后的晚餐》,费了四年的光阴还没有完成,没有一个人物不是经过他长久而仔细的研究的。达·芬奇是大艺术家,同时也是渊博的学者,却只完成了极少数的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超出绘画领域以外的重要结论:他对于他的由想象孕育成的境界,有明白清楚地了解,这使他觉得老是无法实现,他的判断要永远超过作品。同时,达·芬奇对于他的荣誉、尊严的顾虑十分深切,他毫不惋惜地毁坏一切他认为不完美的作品。“你决不要想在别件作品中再行改正而宽恕了自己。绘画并不像音乐般会隐去。你的画将永远在那里证明你的愚昧。”
他的作品稀少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只想发现一种定律而不大顾虑到实施,目标本身较之追求目标更引起他的兴味。他的《安琪亚利战》那张壁画,因为他要试验一种新的外层油,就此丢了。他连这张画的稿样都不愿保存。
这个爱美的梦想着,好奇的艺术家,同时又具有科学的头脑。在这一点上他远离了中世纪而开近世科学的晨光熹微的局面。他思想的普遍性在历史上是极少见的。博学者的分析力与艺术家的易感性难得地融合在一起。
米兰有一个绘画学院,达·芬奇在那里实现了他的一部分理想。除了教学生实习外,还替他们写了许多专论,《绘画论》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他认为依据眼睛的判断而工作的画家,如果不经过理性的推敲,那么他所观察到的世界无异于一面镜子,虽能映出最极端的色相而不明白它们的要素。因此他主张对于一切艺术,个人的观照必须扩张到理性的境界内,假如一种研究,不是把教学的抽象的理论当做根据,便算不得科学。
在荷兰风景画家前一百五十年,在大家把风景视作无关重要的装饰的时候,达·芬奇已感到大自然的动人。《蒙娜丽莎》的背景不是一幅可以独立的风景画吗?
他的时代,一般画家致全力于技巧,要求明暗、透视、解剖都有完满的表现的时代,他自己又是对于这些技术有独到的研究的人;然而他把艺术的鹄的放在这一技巧之外,他要艺术成为人类热情的唯一的表白。各种技术的知识不过是最有力的工具而已。
(摘编自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达·芬奇在佛罗伦萨的十六年是他一生创作最丰富的时代,但是也没有留下多少真迹,这还包括未完成的作品。 |
B.从达·芬奇在佛罗伦萨放生的故事中,我们看了一位精细的科学家,一位爱美的艺术家,一位热爱生物、充满诗意的人。 |
C.《最后的晚餐》历时四年还没有完成,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经过达·芬奇长久而仔细的研究,这个壁画实现了达·芬奇的理想境界,是他心目中完美的作品。 |
D.从文章当中可以看出,达·芬奇总是为了追求艺术的目标而努力,譬如他对美的理解和认识,他努力地想要达到美的本身。 |
E.本文通过对达·芬奇艺术追求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2)达·芬奇是大艺术家,同时又是渊博的学者,为什么却只完成了极少数的画?请简要分析。(6分)
(3)作为一位伟大的画家,达·芬奇在绘画方面有哪些独到的见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椎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骆;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的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及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16.文中“汨罗”的概念含有多重意义,请写出其中两种(每种不超过15个字)。(4分)
17.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分)
18.“渔翁”是怎样的一种人?作者写渔翁这个形象的意图是什么?(5分)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 |
B.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 |
C.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 |
D.“嵇康的汨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 |
E.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但虑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1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儿。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2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3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4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5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开头一段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浓郁的民情风俗图。有色彩,有巧手,有人情,有亲情。有童趣,文笔凝重却又如数家珍,勾起人们对端午的美好回忆,让文章充溢文化之美。 |
B.“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么?”句中“莫名其妙”“道道”和句尾的问号,生动地写出了端午儿童对道符不懂中有好奇、好奇中有怀疑的细腻而又微妙心理。 |
C.“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情感似嗔实喜,手法属先抑后扬。 |
D.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童真和童趣让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 |
本文语句和用词淡而有味。试分别从用语和炼字的角度对下列语句加以品析。
⑴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⑵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第四自然段涉及正题——端午鸭蛋时,却先写了“鸭蛋络子”。 联系全文想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津津乐道于小小的“咸鸭蛋”是有其主题因素考虑的,请陈述你对此的理解和由此文而生发的人生启示。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上海世博会再塑中国形象
许晓青 赵颖
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
在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往往在庆贺丰收、宗教仪式、欢度喜庆的节日里开展交易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定期的、有固定场所的、以物品交换为目的的大型贸易及展示的集会。这就是世博会的最早形式。公元5世纪,波斯举办了第一个超越集市功能的展览会。
18世纪,随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人们逐渐想到举办与集市相似,但只展不卖,以宣传、展出新产品和成果为目的的展览会。l791年捷克在首都布拉格首次举办了这样的展览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展览会的规模也逐步扩大,参展的地域范围从一地扩大到全国,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直至发展成为由许多国家参与的世界性博览会。1851年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举行的万国工业博览会是全世界第一场世界博览会,展现了工业革命后,英国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如今,世界博览会已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讲坛,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更鼓励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在赢得第41届世博会主办权之日起,就已开启了“塑造”中国形象的旅程。
中国走过的“世博之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激情、远见和决心。
中国申博成功,是国家综合外交实力的胜利,世博会的举办过程,同样是国力的体现。如果要问上海世博会“最大的展馆”在哪里,那就是在整个上海,在整个中国;如果要问这座展馆里的“镇馆之宝”是什么,那就是自信、从容、谦恭的中国人民。
源于西方的综合性世博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必将被置于放大镜下再度细观。
事实上,当中国把世博会“带回家”,也带回了“一面镜子”。“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多元文化、高新科技以及全球最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尽收眼底。
此外,金融海啸后,世界对中国经济在“世博年”的表现颇有期待。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去年5月刊发的一篇文章指出,世博会将是一次“经济奥运会”。
世博园区或将成为观察全球经济复苏的一个“窗口”。美国通用汽车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在世博园区合作建设的企业馆项目正加快进度。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甘文维说:“我们期待‘世博年’的中国机遇。”
对于上海的普通民众,世博会让他们不必出国就能体验异域风情。而近2 000万上海民众原汁原味的真实生活状态,或许会成为世博会期间吸引外国游客和国际舆论的另一个焦点。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一些外国人曾热衷于探寻胡同里依然光着膀子弈棋的老者。如今,境外观察家也未苛责上海民众“穿睡衣上街”的另类习俗,香港《南华早报》网站甚至刊文认为,这反而能使人们看到“多样化”的中国城市生活,而不是“千城一面”。
“我认为,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都是一个好机会,中国与世界可以实现跨文化交流。”中国家喻户晓的“洋笑星”大山——加拿大人马克·罗斯韦尔,如今已是上海世博会加拿大展区总代表。大山希望,在世博会期间,把家搬到中西合璧的上海社区,在梧桐掩映的街道漫步。
“我想,在世博会上,能寻找到一种平和、包容的文化态度。”正在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准备候选影片方案的上影集团年轻导演郑大圣说。
随着世博会的临近,已有数十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预订”了“世博之旅”,中国人正准备迎接这规模空前的“巅峰对话”。种种迹象表明,通过世博会,中国希望向世界展现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形象和气度。
一路见证中国办博历程的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说:“我想对全世界人民说,抓住这次机会,感受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
(选自 2010年3月2日《新华网》,有改动)下列对“世博会”的相关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博会的最早形式,是古代农耕社会里的人们在庆贺丰收、宗教仪式、欢度喜庆的节日里所展开的交易活动。 |
B.公元5世纪前定期的、有固定场所的、以物品交换为目的的大型贸易及展示的集会,只展不卖,以宣传、展出新产品和成果为目的。 |
C.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展示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是其根本目的。 |
D.世博会是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的讲坛,不仅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而且鼓励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 |
下列对“上海世博会”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于上海的普通民众,世博会让他们不想出国体验异域风情。香港《南华早报》网站刊文认为,上海的另类习俗能使人们看到“多样化”的中国城市生活,而不是“千城一面”。 |
B.美国通用汽车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在上海世博园区合作建设企业馆,美国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期待“世博年”的中国机遇。 |
C.种种迹象表明,世博会的申办成功表明,中国已经完成了向世界展现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形象和气度的任务。 |
D.一路见证中国办博历程的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对全世界人民说,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都是中国与世界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好机会。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近两千万上海民众原汁原味的真实生活状态,会成为世博会期间吸引外国游客和国际舆论的另一个焦点。 |
B.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一些外国人曾热衷于探寻胡同里依然光着膀子弈棋的老者。如今,境外观察家看好上海民众“穿睡衣上街”的另类习俗。 |
C.上海举办的第41届世博会是源于西方的综合性世博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对“塑造”中国形象是一次好机会。 |
D.随着世博会的临近,已有数十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预订”了“世博之旅”,中国人正准备迎接这规模空前的“巅峰对话”。 |
第41届世博会在中国主办,你如何理解“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1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儿。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2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3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4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5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开头一段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浓郁的民情风俗图。有色彩,有巧手,有人情,有亲情。有童趣,文笔凝重却又如数家珍,勾起人们对端午的美好回忆,让文章充溢文化之美。 |
B.“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么?”句中“莫名其妙”“道道”和句尾的问号,生动地写出了端午儿童对道符不懂中有好奇、好奇中有怀疑的细腻而又微妙心理。 |
C.“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情感似嗔实喜,手法属先抑后扬。 |
D.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童真和童趣让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 |
本文语句和用词淡而有味。试分别从用语和炼字的角度对下列语句加以品析。
⑴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⑵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第四自然段涉及正题——端午鸭蛋时,却先写了“鸭蛋络子”。 联系全文想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津津乐道于小小的“咸鸭蛋”是有其主题因素考虑的,请陈述你对此的理解和由此文而生发的人生启示。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上海世博会再塑中国形象
许晓青赵颖
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
在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往往在庆贺丰收、宗教仪式、欢度喜庆的节日里开展交易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定期的、有固定场所的、以物品交换为目的的大型贸易及展示的集会。这就是世博会的最早形式。公元5世纪,波斯举办了第一个超越集市功能的展览会。
18世纪,随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人们逐渐想到举办与集市相似,但只展不卖,以宣传、展出新产品和成果为目的的展览会。l791年捷克在首都布拉格首次举办了这样的展览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展览会的规模也逐步扩大,参展的地域范围从一地扩大到全国,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直至发展成为由许多国家参与的世界性博览会。1851年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举行的万国工业博览会是全世界第一场世界博览会,展现了工业革命后,英国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如今,世界博览会已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讲坛,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更鼓励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在赢得第41届世博会主办权之日起,就已开启了“塑造”中国形象的旅程。
中国走过的“世博之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激情、远见和决心。
中国申博成功,是国家综合外交实力的胜利,世博会的举办过程,同样是国力的体现。如果要问上海世博会“最大的展馆”在哪里,那就是在整个上海,在整个中国;如果要问这座展馆里的“镇馆之宝”是什么,那就是自信、从容、谦恭的中国人民。
源于西方的综合性世博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必将被置于放大镜下再度细观。
事实上,当中国把世博会“带回家”,也带回了“一面镜子”。“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多元文化、高新科技以及全球最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尽收眼底。
此外,金融海啸后,世界对中国经济在“世博年”的表现颇有期待。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去年5月刊发的一篇文章指出,世博会将是一次“经济奥运会”。
世博园区或将成为观察全球经济复苏的一个“窗口”。美国通用汽车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在世博园区合作建设的企业馆项目正加快进度。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甘文维说:“我们期待‘世博年’的中国机遇。”
对于上海的普通民众,世博会让他们不必出国就能体验异域风情。而近2 000万上海民众原汁原味的真实生活状态,或许会成为世博会期间吸引外国游客和国际舆论的另一个焦点。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一些外国人曾热衷于探寻胡同里依然光着膀子弈棋的老者。如今,境外观察家也未苛责上海民众“穿睡衣上街”的另类习俗,香港《南华早报》网站甚至刊文认为,这反而能使人们看到“多样化”的中国城市生活,而不是“千城一面”。
“我认为,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都是一个好机会,中国与世界可以实现跨文化交流。”中国家喻户晓的“洋笑星”大山——加拿大人马克·罗斯韦尔,如今已是上海世博会加拿大展区总代表。大山希望,在世博会期间,把家搬到中西合璧的上海社区,在梧桐掩映的街道漫步。
“我想,在世博会上,能寻找到一种平和、包容的文化态度。”正在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准备候选影片方案的上影集团年轻导演郑大圣说。
随着世博会的临近,已有数十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预订”了“世博之旅”,中国人正准备迎接这规模空前的“巅峰对话”。种种迹象表明,通过世博会,中国希望向世界展现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形象和气度。
一路见证中国办博历程的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说:“我想对全世界人民说,抓住这次机会,感受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
(选自 2010年3月2日《新华网》,有改动)下列对“世博会”的相关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博会的最早形式,是古代农耕社会里的人们在庆贺丰收、宗教仪式、欢度喜庆的节日里所展开的交易活动。 |
B.公元5世纪前定期的、有固定场所的、以物品交换为目的的大型贸易及展示的集会,只展不卖,以宣传、展出新产品和成果为目的。 |
C.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展示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是其根本目的。 |
D.世博会是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的讲坛,不仅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而且鼓励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 |
下列对“上海世博会”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于上海的普通民众,世博会让他们不想出国体验异域风情。香港《南华早报》网站刊文认为,上海的另类习俗能使人们看到“多样化”的中国城市生活,而不是“千城一面”。 |
B.美国通用汽车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在上海世博园区合作建设企业馆,美国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期待“世博年”的中国机遇。 |
C.种种迹象表明,世博会的申办成功表明,中国已经完成了向世界展现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形象和气度的任务。 |
D.一路见证中国办博历程的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对全世界人民说,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都是中国与世界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好机会。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近两千万上海民众原汁原味的真实生活状态,会成为世博会期间吸引外国游客和国际舆论的另一个焦点。 |
B.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一些外国人曾热衷于探寻胡同里依然光着膀子弈棋的老者。如今,境外观察家看好上海民众“穿睡衣上街”的另类习俗。 |
C.上海举办的第41届世博会是源于西方的综合性世博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对“塑造”中国形象是一次好机会。 |
D.随着世博会的临近,已有数十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预订”了“世博之旅”,中国人正准备迎接这规模空前的“巅峰对话”。 |
第41届世博会在中国主办,你如何理解“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