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某地政府网站开辟出《热点声音》专栏,欢迎广大网民对社会热点问题谈自己的看法。下面是两位网民的留言:
留言一:“如果‘有房没人住,有人没房住’,老百姓就觉得GDP增长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因此,与老百姓实惠挂钩的GDP增长才是能够持久的增长。”
留言二:“民众有权问政府这样的问题:你是怎么花我们钱的,这些钱都是为我们花的吗?”来
问题:材料中网民的批评和质问体现了公民的哪种政治权利?公民应如何正确行使这一权利?
我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预警趋势图
![]() |
![]() |
||||
![]() |
注:数据由国家统计局2008年11月发布。
图1、2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并据此说明要促进我国当前经济平稳发展应实行怎样的财政政策。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头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在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根据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
(3)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从而解决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
有人说:“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可以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社会分配公平,但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不可避免形成两极分化。”请你就此观点发表评论。
有人说:“个体劳动者的收入直接和他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紧密联系,是典型的按劳分配。”你对这一观点是如何看的?
从2004年起,我国189家中央企业负责人将开始实行年薪制,平均年薪达25万元。有关专家指出:生产和消费的主体都是“经济的人”,如果不能通过合理的分配方式得到利益实现,生产和消费都将会失去动力。这次改革,事实上确定了企业家是区别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一种“生产要素”,以其独立的市场价格参与分配,效率体现得更充分,激励作用更强。
运用个人收入分配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改革举措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