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 | B.两汉时期 |
C.魏晋南北朝时期 | D.隋唐时期 |
一位西方人在他的中国见闻录中提到“这个城中,男女比例为1:2,很多人新近才从外地迁来,与我先前看到的中国城市不同。此地的妇女徒步或骑马公开地在大街上招摇过市,一点也不害怕外国人。”这座城市应当是
A.1750年的北京 | B.1810年的上海 |
C.1842年的广州 | D.1860年的南京 |
清朝嘉庆道光时期,士商相混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当时的历史文献中,“绅商”或“儒商”这样的词汇使用频率很高。绅商这个群体,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成为很多大、中城市乃至部分乡镇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这一现象的出现
A.说明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已经解体 |
B.体现了封建国家大大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 |
C.是当时中国社会内部经济积累和历史转型的结果 |
D.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表现 |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征收工商税费,减轻农民负担 | B.实行农商并举,促进经济发展 |
C.加强政府调控,平抑粮食价格 | D.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A.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 B.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
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
《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以上材料表明
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 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
C.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 D.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