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瞿林东在《中国史学散论》中指出“一个民族,总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这是因为,历史不仅可以说明一个民族的过往历程、现实状况,而且还可以揭示他的未来的方向。”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 A.阐明了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 B.阐明了对历史的重视 |
| C.阐明了历史学对现实的关注 | D.阐明了史学家的政治眼光 |
经济史学家奇波拉说:“荷兰人摆脱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盛行的传统而奉行一种势必在近代推广的原则。中世纪商人一般都企图从单位商品中谋取最大利润——因而他们偏爱高档品。荷兰人从根本上转向大众产品,他们在日趋增多的活动次数中,靠扩大销售数量的办法努力增值利润。”荷兰商人热衷于大众消费品贸易的历史前提是()
| A.荷兰航海业的发达促进了贸易的繁盛 |
| B.资本原始积累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 |
| C.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消费群体的扩大 |
| D.荷兰人更加具有面向市场的盈利观 |
下图为某个历史事件影响示意图。与此图最适合的主题是()
| A.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
| B.文明的交流和影响 |
| C.亚、非、拉的近代化 |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下面是英国小麦价格变化示意图,对该变化趋势的成因评述正确的是
| A.市场经济环境下价格随需求波动 |
| B.工业城市发展使粮食需求量大增 |
| C.殖民地为小麦出口提供广阔市场 |
| D.货币贬值引起商品价格持续上升 |
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 |
| B.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
| C.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
|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
清代定制,如有洋商人等将官银私运出口,或内地商人交易时找给外商货价使用官银者,一经查出,无论银数多少,全部充公,仍照私运例治罪。此规定
| A.阻止了白银外流 |
| B.有利于纸币的流通 |
| C.阻碍了国际市场拓展 |
| D.抵制了外来经济侵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