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1840~1876)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 尊敬阶段(18世纪);② 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 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 赞赏阶段(1937~1944年):⑤清醒阶段(1944~1949年);⑥ 敌对阶段(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材料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西方人对“中国形象”分别做出了怎样的描述?(2分)
(2) 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美国对中国形成第④阶段总体看法的主要政治背景。(2分)
(3) 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中国形象”?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树立起这一形象的?(4分)
(4)上述材料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请概括影响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4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清末,改良派倡导的是民权而不是民主,康有为、严复、黄遵完等都提倡民权,反对民主。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民主之别,其新民说,乃是现代国家公民的意思。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孙中山提倡的也非个人自由平等。三民主义里面只有民权主义,没有民主主义。他提倡的是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他主张国家平等,可是他不相信人类有平等。
哲学家张申府认为民主政治就是一种与人为善,尽其在我,各得其所的政治。他晚年还说:“西方各国的宪法内容最初乃导源于天赋人权说,天赋人权说源自中国的儒家思想。可知天赋人权自为吾家旧物,遗留于海外二三百年之久,今可知游子还乡矣。彼西方既采入儒家言以建民主,吾何为不可以西方民主还之于儒家乎?”
——摘编自冯兆基《民国时期中国民主的构想》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民主构想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民主构想的因素。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初,漕运实行河海兼运,明成祖时浚治运河后,决定罢海运、陆运而专营河运。永乐十三年,明政府开始实行“支运法”。“支运”是由纳粮民户自备船只,输送到各指点地点的粮仓,再由各卫所官军分段接力,依次运送到北京。明宣宗时又改行“兑运法”,湖广、江西、浙江、南直隶各府州及山东、河南诸处百姓,只要在附近水次(码头)将税粮兑与漕军,另加耗米若干,然后由漕军负责运输和缴纳进仓。“成化七年,乃有改兑之议”,这就是所谓“长运法”。“长运法”实质上就是进一步减少民运,将应天、苏、松等府原民运瓜、淮二处的漕粮,改由江北运军过江兑运,百姓将粮米兑军时,另加过江脚米一斗。经过改革,大部分漕粮运输基本上已经专业化。纳粮区的农民从繁重的漕粮运输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而增加农田生产时间;漕粮由熟悉运河的漕军就近兑运,这样也就避免了因漕船驾空赴兑所而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浪费,从而提高了漕运的经济效益。随着明代漕运制度的演变,明政府亦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
——摘编自成刚《明代漕运管理初探》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加坡开始自治时,英国殖民者留下了初步具备一定制度文化水平的政治遗产,如林德宪法、议会民主制度、精英政治、法治等。由于文化和制度的惯性,这些具有现代性和民主性的因素被新加坡政府保留在自治后的政治体制内,并在实用理性主义的主导下与东亚儒家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新加坡有复杂的种族关系,有众多的宗教门派,有多种文化传统,有多种语言和教育,有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体系中,要进行有效的社会整合和社会管理,一个超越国内任何一个阶级、种族和文化的“强政府”成为必然要求。在长期殖民统治下,新加坡经济结构呈现畸形态势。由于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经济差距,为了尽快缩短现代化进程,赶超先进,新加坡不得不设法获得从经济结构中无法获得的推动力,这就是动员全民族的热情,搞各种社会运动来促进经济发展,而这只能由国家来进行。
——摘编自孙建红《新加坡软权威主义政府的“善政”之道》
材料二李光耀在选择新加坡的政体和发展模式时,采取了一种务实主义立场,以我为主,唯我所需,不管何种发展方式和道路,只要有利于新加坡的发展、繁荣、公正和秩序就行,无惧他人说三道四。典型的是他拒绝了西式的民主,建立了一党独大、以行政为主导的政体,对内实行铁腕治理。学界将这一模式称作“软权威主义”或柔性家长制。它缺乏民主,但又不同于典型的独裁专制,因为它具有高素质而又廉洁高效的行政团队和严明的法治,这两点既使新加坡获得了高速发展的效率,又维护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公正。
——摘编自沈海平《“新加坡模式”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新加坡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新加坡模式”的主要特点,并进行简要的评价。

历史图片是人类历史某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和缩影。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了什么共同问题?《非战公约》的签署有何积极意义?怎样看待他们所推动的“和平事业”?
(2)材料二中的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反映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
(3)历史如何表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这一重要经验的?简述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