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塔戈拉
材料二 “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健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导致普罗塔戈拉对神持怀疑态度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因素。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
读下面两幅地图,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中箭头所指的阴影部分为近代初期欧洲的贸易中心区,对照图1和图2,说明贸易中心区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对此《公羊传》中的解释是:“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几年后秦国宣布“为田开阡陌封疆”。
材料2:《三国志·武帝纪》载:(曹操)“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材料3:《魏书·食货志》记载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我国土地制度曾经发生过怎样的变革?
(2)材料2、3分别反映了什么土地制度?二者在性质上有何相同之处?
(3)简述材料3所反映土地制度的实行情况,分析这一状况与材料1反映的相关制度的联系。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从。……能事本而禁末者,富。……僇力(努力)本业,耕织致(交纳)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懒惰)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家奴婢)。——《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2: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本,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3: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矣。——(清)雍正帝语
(1)材料1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社会经济、思想主张?
(2)材料2体现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
(3)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雍正帝的上述思想?这些政策有什么重大危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杭州(南宋都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
——《中国商业简史》
材料三图中描绘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广州十三行商馆的情景。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画面的右上方绘着一座观音庙和一栋五层的镇海楼。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从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3)材料三中所示的十三行在当时行使怎样的职能?它实质上是哪一政策的产物?
(4)根据所学知识,从政府管理商贸活动的角度,分析宋、清时期的不同,这对海外贸易产生了什么影响?从中应吸取怎样的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春阳是宁波人,万历(1573~1620年,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明神宗的年号)中弃儒经商,在苏州吴趋坊北口开一小铺,后来规模日大,闻名四方,一直到清中叶,仍很兴旺发达。其店规之严,选制之精,合郡无有也。“它的管理办法,很像州县衙门,亦有六房,曰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它的商业信誉极好,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据清朝小说《豆棚闲话》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孙春阳的店铺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材料三反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