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完“百家争鸣”有关历史后,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本班科任老师的教学管理风格,其中借用史实评论不太恰当的是
| A.小刘:数学老师是法家的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班规,并严格执行 |
| B.小张: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风范 |
| C.小汪: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主动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的真传 |
| D.小徐:政治老师很会摆架子,特别注意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
“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披冠带”的现象源于我国哪一项选官制度
| A.征辟制 | B.察举制 |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以下关于图所示时期地方管理情况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因“强干弱枝”而致地方困弱 |
| B.民族对峙致使对地方控制松弛 |
| C.幅员辽阔,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
| D.体制创新,适应疆域扩大需要 |
1775年一位英国作者写的《中国旅行者》中对某制度的优越性有这样的描述:
“年轻人总是毁于游手好闲、懒懒散散,而持续不断的工作可使他们避免误入歧途;……第三,能人为官……;第四,既然官职是授予的,皇帝就可以十分公正的黜退那些无能之辈。”他所描述的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 | B.三公九卿制 | C.科举制 | D.内阁制 |
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如果你决定不怕权威进行反驳,可以举例
| A.汉朝 | B.唐朝 | C.宋朝 | D.元朝 |
唐朝负责决策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 B.门下省 | C.尚书省 | D.六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