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然而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lO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上述材料反映了( )
①英国商人想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 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
③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 ④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970~1976年高校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带来了学生文化素质差的弊端。邓小平复出后,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的重大抉择是( )
| A.提出“双百”方针 |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 C.恢复被停止的高考 | D.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
1951年10月,中国的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把技术学校、专科学校列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同时对高等学校的院系也进行了调整,特别是高等工业院校得到很大的加强。中国进行上述学制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 B.引进“苏联模式”培养人才 |
| C.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 D.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对社会主义传统认识的突破主要体现在()
| A.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认识 |
| B.否定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认识 |
| C.摆脱了长期以来重视阶级斗争的认识 |
| D.制止了把计划经济等同于市场经济的认识 |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主要想说明()
| A.斯大林模式完全是一种僵化的模式 |
| B.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好模式 |
| C.社会主义发展没有唯一的模式,应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模式 |
| D.中国已经找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好模式 |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
|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