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说明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保证 |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
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
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
荷兰诗人冯德尔曾写道:“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利润指引我们跨海越洋。为了爱财之心,我们走遍世界上所有的海港。”冯德尔所描述的情形最可能出现在
A.15世纪 | B.16世纪 | C.18世纪 | D.17世纪 |
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16世纪欧洲的市民
①你会发现市场上出现了花生、玉米、甘薯等农产品
②如果你有机会去做生意,一般会获得较好的利润
③如果你去美洲,可能会遇到一些装满了黑奴的船只
④在陆地上,你可以坐火车;在海洋上,你可以乘汽船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在于
A.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B.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传统商道 |
C.航海技术的发展和指南针的使用 |
D.西欧航海家们都相信地圆学说 |
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唐甄的思想是
A.重农抑商 | B.农商并重 | C.重商主义 | D.自由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