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说明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保证 |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
请观察下边两幅人物及其活动的照片。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严复《天演论》手稿陈独秀与《新青年》杂志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C.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D.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
下列图片中,体现20世纪第一个十年间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是()
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于20世纪20年代毅然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新”在()
①反对帝国主义②“耕者有其田”③平均地权④废除满洲贵族统治⑤节制资本
A.①②③ | B.①②⑤ | C.②③④⑤ | D.①②③④ |
“科学革命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技术革命是人改造客观世界技术的飞跃。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又会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质资料生产体系的变革,即产业革命。”下列各选项中,符合这一规律的是
A.电磁感应理论——电动机、发电机——电力工业 |
B.内燃机——汽车、飞机——第二次工业革命 |
C.牛顿力学体系——蒸汽机——工业革命 |
D.相对论——电子计算机——第三次工业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