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下列与这句话表达同一哲理的是 ( )
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③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 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这主要说明()
A美与恶都是主观自生的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美与丑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说明( )
|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之中 | B.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 |
| C.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 D.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 |
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一段话体现哲理( )
| A.物质决定意识 | 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
| C.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的过程 |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
《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 观点看,这段话表明( )
⑴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⑵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⑶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⑷自然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
| A.⑴⑶ | B.⑵⑶ | C.⑶⑷ | D.⑵⑶⑷ |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
(1)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2)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A.(1)(3)(4) | B.(1)(3) | C.(3)(4) | D.(1)(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