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情景最可能出现的是
A.汉代边远的农村,严冬农民普遍穿着厚厚的棉袄御寒 |
B.唐朝都城长安繁花似锦,勾栏瓦舍中日夜欢歌 |
C.宋代景德镇的青花瓷运到海外,受到普遍欢迎 |
D.康熙微服私访在江南的集市上买烤红薯充饥 |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计划③仍须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A.①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A. | 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 B. | 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
C. | 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 D. | 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 |
图5是北京某街道老路牌照片,路牌外文是"RUE HART",RUE是街道的意思,HART指担任近代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此路牌设立的时间应该是
A. |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 B. | 洋务运动时期 |
C. | 八国联军占领时期 | D. |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组建新军。新军的主要特点是( )
A. | 仿效近代军制编练 | B. | 最早配备近代先进武器 |
C. | 大量征召有先进思想的青年 | D. | 多以文人充任高级官吏 |
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主要报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其中属于1915年的一组是
A.立宪八国联军南昌 | B.三民主义武昌约法即位 |
C.中国共产党改造抗日新文化 | D.德先生北洋实业救国张謇护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