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两种水稻品种栽种于江南地区,在栽植后27日,进入梅雨季节,于栽种期间测量水稻的总糖含量变化情形,得到下表之结果。根据下表,下列推论何者错误?
江南地区水稻每株的总糖含量(g/株)变化情形
栽植后日数 |
7 |
14 |
21 |
28 |
35 |
甲品种 |
1.3 |
2.5 |
4.5 |
5.5 |
4.1 |
乙品种 |
1.1 |
1.6 |
3.5 |
4.3 |
4.1 |
A.水稻在梅雨季节有降低光合作用现象 |
B.乙品种水稻的光合作用受梅雨季节的影响可能比甲品种小 |
C.梅雨季节期间水稻仍然合成糖类 |
D.梅雨季节期间水稻每株的总糖含量的下降是因为呼吸作用的增强 |
酵母菌在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将酵母菌放在含有培养液的密闭的锥形瓶中,测得CO2的释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1倍,则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为
A.1∶1 | B.1∶2 | C.1∶3 | D.1∶6 |
下列物质在生物体内转化过程中,需要ATP的是
A.水在光下分解 | B.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
C.胃蛋白酶分解成氨基酸 | D.三碳化合物形成葡萄糖 |
下列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有ATP分布 |
B.ATP合成需要的能量由磷酸提供 |
C.ATP可以水解为一个核苷酸和两个磷酸 |
D.在叶绿体中,ATP的移动方向是由类囊体薄膜到基质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体内的酶和ATP在不断更新 |
B.A+B→B+C+D可以表示酶促反应 |
C.酶和ATP只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
D.催化ATP分解和合成的酶不是同一种酶 |
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CO2的产生和固定的场所分别是
①叶绿体基质 ②类囊体薄膜 ③线粒体基质 ④线粒体内膜
A.①③ | B.③④ | C.③①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