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林杰《乞巧》诗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我国许多地方至今有“乞巧节”,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自家的庭院里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牛郎织女传说以及乞巧习俗不能反映的是
| A.古代社会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 B.人们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
| C.古代女子乞求心灵手巧的价值取向 | D.人们对田园牧歌世外桃源生活的追求 |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 |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 B. |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
| C. |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 D. |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 A. | 坊市制度瓦解 | B. | 土地集中加剧 |
| C. | 农业技术进步 | D. | 海外贸易拓展 |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 |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
| B. |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
| C. |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
| D. |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 |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 B. |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
| C. |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 D. |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
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先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 A. | 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 B. | 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
| C. | 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 D. | 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