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8月,有删节).作者为什么说“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此时的美超过一切”?
.文中第3段有哪些表达特色?有什么表达效果?
.“秋日的灯盏”在文中指什么?为何称之为“灯盏”?
本文隐含作者对生命追求过程的思考,结合全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条加以概述。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一觉醒来是早晨
沈石溪
当四周都是陌生的面孔,当一双双怀疑的眼睛紧盯着你,你会不会产生一种独坐小船在黑夜的大海上漂流,孤立无援,随时都会被狂风恶浪吞噬掉的恐惧感?我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那时我刚读完初一,升初二,因家庭迁居,换了一个新学校。开学第三天,数学老师搞了一次摸底考试。我从小学开始,就对数学很有兴趣,很顺利地就把题目全部做好。第二天一公布成绩,我得了满分,而同桌那位眉清目秀的班长乐嘉秋才得了九十九分。当那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秦老师宣布完分数,同学们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时,我心里像灌了蜜似的甜。就在这时,乐嘉秋站起来说:"秦老师,沈石溪同学是因为作弊才得了一百分的,昨天考试时,他先是问我借橡皮擦,后来又说忘了带量角器,一会儿又说钢笔没了墨水……几次三番找借口偷看我的试卷,我觉得这不是他的真正成绩。"
我的脑袋嗡的一声变得簸箕大。是的,我向她借过文具,但我扪心自问,两只眼睛始终规规矩矩。我的脸涨得通红,像朵快要枯死的鸡冠花,嗫嚅着说:"我没有……我没有……"
教室里静得像关严了门的冷冻仓库,惶惑地四下望去,只看见一双双愤怒的眼睛就像一只只愤怒的小蜜蜂,从四面八方飞来叮蜇我。我把求救的目光投向秦老师,企望她能主持公道。秦老师走到我面前,说:"沈石溪同学,我要告诉你,你的眼睛生得很大,嗯,还有点儿漂亮,但如果把一双大眼睛用来偷看别人的试卷,那漂亮的大眼睛就变得不漂亮了。"
不知为什么,我心里虚得很,腰也弯下来了,背也驼下来了,脖子也缩下去了,头也低垂到胸口了,猥琐得像个真正的小偷。我想,我不该这么窝囊的,我没做错什么,我应该理直气壮地站起来为自己辩解,遗憾的是,我本来就腼腆,不习惯在大庭广众下讲话,这时候更是心如乱麻,什么也说不出来,只会像个口吃患者似的结结巴巴反反复复说:"我没有……我真的没有……"
这以后,我一上数学课就无端地紧张起来,脖子僵硬地扭向一边,唯恐同桌乐嘉秋又要怀疑我偷看她作业什么的,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秦老师那张表情生动的脸,猜测她是不是对我转变了看法,我竖起耳朵谛听四周的同学有没有在说我的坏话……虽然四十五分钟一节数学课我像木偶似的坐着一动不动,课堂纪律好得不能再好,但老师讲什么我是一句也没能听进去。再后来,一到上数学课,我就有一种犯人被提审的恐惧。我的数学成绩急速滑坡,到了期中考试,我才考了四十八分,破天荒地挂了红灯。秦老师拿着画满××的考卷扔在我桌子上,愠怒地说:"我想,这才是你真正的成绩!"
这不及格的期中考试,也成了一条有力的反证,证明我在刚开学那次摸底考试时确实偷看了乐嘉秋的试卷。
当天夜里,我又失眠了,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我想,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环境,给人家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好比定音锤,我却一锤子敲出了刺耳的噪声;我想,我怕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秦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坏印象了,我这辈子算是让乐嘉秋这个漂亮的小妞给毁了;我想,我应当实施报复,有仇不报非君子也;我想,我可以悄悄在她的书包里塞一把盐,"盐书包"在上海话里是臭得一塌糊涂的意思;我想,我应该用粉笔在她背上画条蛇,隐喻她就是专门害人的美人蛇……
我虽然脑子特别活络,一秒钟就可以想出一千个坏点子来,可我从来胆小如鼠,只敢意念犯罪,从不敢付诸行动。我想,要是我正在做报复她的坏事情时,突然被人发觉,岂不是铁证如山地证明我曾经偷看过她的试卷?
唉,怎么办?怎么办?我觉得我人生的道路上一片黑暗,就像这沉沉的夜一样,找不到一丝亮点;我的眼睛就像开了闸的水库,涕泗滂沱……
突然,我发现奶奶迈着粽子似的小脚,摸着黑,蹑手蹑脚走到我床边,慈祥地摸摸我的额头,附在我耳朵边轻轻地说:"好好睡一觉,一觉醒来是早晨!相信奶奶,一觉醒来是早晨!"
奶奶的语调平和沉稳,透出饱经风霜后的练达与睿智;奶奶的满头银发在黑夜里闪闪发亮,宛如一盏指路的明灯。她老人家并不知道我究竟遇上了什么麻烦,她不来询问,也不来追究,更不给任何廉价的安慰和空洞的同情,她只是把一个信念传授给了我,而这个信念是她用一生的坎坷与磨难练就的生命结晶。
奶奶的大半辈子都泡在苦水里,从小做童养媳,爷爷从宁波乡下到上海学生意,她一等就是十几年,四十岁时,爷爷因历史上曾参与过贩毒,锒铛入狱;她唯一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也因吸毒被送去教养。几乎是一夜之间,奶奶满头乌丝变成一头白发,她和我母亲一起,靠给人绣花,靠给人帮佣,靠典卖极有限的家当,靠捡食菜皮,苦苦支撑着这个家,把当时只有两岁的姐姐和还在襁褓里的我抚养长大。在这凄风苦雨的漫长的十几年里,就是这句"一觉醒来是早晨"的口头禅,像一根结实的精神拐杖,支撑着她一趟又一趟由绝望走向希望。
一觉醒来是早晨,当然不仅仅是指时间的轮回,也是指人的心境的更新;人生难免低潮和黑暗,人生难免苦与痛,不要悲观,更不要沉沦,相信命运会有转机,相信黎明的曙光就在前头迎候着你;放下你的忧伤,把折磨你的困境像脱衣服似的脱下来,轻轻松松舒舒坦坦睡一觉,黑夜会无可奈何地退却,当你睁开双眼,已经是阳光明媚的早晨;早晨,生机勃勃,充满着新的希望。
那天晚上,我咀嚼着奶奶这句平平淡淡却又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话,很快酣然入睡。
第二天,我精神饱满地来到学校,我不再理会别人是怎么看我的,我专心致志地听秦老师讲课,人到了教室心也到了教室,我把巨大的精神包袱卸下来,当成柔软的坐垫坐在屁股底下了。我的数学功底本来就好,一发奋,掉下来的成绩很快就像重新点燃的火箭似的嗖嗖往上蹿。
一晃,到了期末考试,临考数学前,我十分平静地要求秦老师能允许我临时调换一下座位,我的理由是,我不希望同学们对我产生新的误会。得到秦老师首肯后,我在讲台旁独坐一桌,面对散发着油墨香的考卷,我的心就像早晨清新的空气,透明得没有一丝杂质,潜心演算每一道考题,我做得又快又好,第一个交卷,又是一个漂亮的满分!不知是上帝的故意安排还是一种巧合,乐嘉秋小姐又是九十九分。
寒假里有一天,我一清早到小菜场帮奶奶替别人刮鱼鳞,正巧遇见打扮得漂漂亮亮像个公主似的乐嘉秋迎面走来。我衣衫褴褛,两只手沾满了鱼腥,羞于见人,想扭头装着没看见,她却主动跑过来打招呼,她的脸红得像盛开的夹竹桃,讪讪地说:"看来,数学摸底考试时,我……我确实是误会你了。"
"人嘛,总有误解别人的时候,也总有被别人误会的时候。"
"我好后悔,我一直想……想对你说声对不起。"
"别别,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好了。嗯,一觉醒来是早晨。"
初中毕业后,我离乡背井,走南闯北,风霜雪雨,历经坎坷,多少次陷入谗言的沼泽,多少次卷进是非的漩涡,多少次面临人生的绝境,但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奶奶说的这句话:一觉醒来是早晨!于是,我便恢复了自信和勇气,于是,我振作起来舔舔伤口继续与命运拼搏,于是,我奇迹般地走出沼泽,游出漩涡,战胜绝境,柳暗花明又一村。
(选自《爷爷的糖人》,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在方框内将情节补充完整。
考试满分,师生怀疑→成绩滑坡,奶奶鼓励→ →
(2)文中插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3)按要求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那天晚上,我咀嚼着奶奶这句平平淡淡却又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话,酣然入睡。(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她却主动跑过来打招呼,她的脸红得像盛开的夹竹桃,讪讪地说:"看来,数学摸底考试时,我……我确实是误会你了。"(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4)你怎样理解"一觉醒来是早晨"这句话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时我是弟弟
梅子涵
那年书店的阿姨叫我弟弟,还在橱架的角落里给我留下了一本《月亮和六便士》。
我是在下乡前两天买下《静静的顿河》的。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整整五年,它在那个位置上没有动过,它的左边是《月亮和六便士》,所以我既记住了肖洛霍夫,也记住了毛姆。
这是一个永远安静的小书店,在我上中学的路上,它的旁边是粮店,每个月我都会跟着外祖母到这儿来买米,我背回去。
我上了三年中学,可是却在中学待了五年。后面的两年不毕业,也不上课,有的同学待在家里,有的在学校和马路上闲逛。我是属于闲逛的,这个很小的书店也是我闲逛的地方。加上上课的那三年,我也是常常逛进去,虽然并不总是买书,但是成为了习惯。这些年,我经常讲那本法国的《星期三书店》给儿童们听,讲的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进这个小书店。那本书里的小女孩,每个星期三的下午都走进巴黎的一个小书店,坐在沙发上看漫画,对面的沙发上也总是有一个老先生坐在那儿读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读厚厚的历史书的老人成为她童年的星期三情景。
我们那个时候的书店不开架,也没有地方坐,我们是站在柜台的外面看橱架上的书。我很想请营业员把《静静的顿河》拿下来给我看看,可是不好意思。因为我只是想翻一翻,没有准备买。买这一套书要好几块钱,不是想买就可以买的。
让别人拿下来给我看,可是又不买,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有一次,我还是看着橱架上的《静静的频河》的时候,女营业员突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然后退后一步靠着橱架,看着我,虽然没有什么笑容,但是目光和气。她一定是记得我,看见我总是远远地看它。一个人,目光和气地看着别人,可能比笑容满面更令人安定。
我很意外,就急急忙忙地翻了一下书,记住了一个叫格里高利的人物名字,记住了哥萨克和文字里的一点儿词句感觉,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叫俄罗斯小说。
可是我没有买,不好意思地把书放回原处,说了声“谢谢阿姨”,就赶紧走了。
《星期三书店》中的老先生每个星期三下午来,到书架前取下那本历史书看,看得很缓慢。他已经很老了,没有把书买下来,但是又希望读完。这情景,不但看漫画的小女孩看见,年轻的女营业员也看得清清楚楚。
再过两天我就要下乡了。妈妈给了我钱,让我买所需要的日用品,还剩了一些钱,所以就又逛到这儿来了。
她正坐在那儿打毛衣。我说:“阿姨,我要买《静静的顿河》。”她立刻放下毛衣,站起来,把四本一起取下来,掸了掸书上的灰,放到我面前。我没有翻看就付了钱,她用印着“新华书店”几个字的纸拦腰把书包了一圈,递给我,好像是对我,也好像是对站在另一边的男营业员说,放在这里几年了,放也放老了,总算卖掉了。
男营业员说,正好你明天退休,你欢送它,它也欢送你。
他们就哈哈笑起来。
我看看她,心想,以后来就看不见她了。
我从书店走出来,回家去。听见她在后面喊我:“弟弟!”上海的大人,尤其是女性的大人,喜欢喊男小孩“弟弟”。
我停下来,转过身。她说:“弟弟,旁边那本书,我帮你放在下面橱里了,在角落里,你如果以后要买,就对他说,我也会跟他说的,只有一本,卖掉了就没有了。”
“《静静的顿河》也没有了,是吗?”“没有了,只有一套。”
放在下面橱里角落的就是《月亮和六便士》。
《星期三书店》里,到了圣诞节前一天,老人又来看书,可是那书不在架子上了。他问年轻的女营业员:“是卖掉了,是吗?”
营业员说:“是卖掉了。被人当作圣诞节礼物买走了。”然后她从下面的橱里取出一个包扎好的漂亮礼物,递给老人,说:“爷爷,圣诞节快乐!”
她买下了那本历史书送给老人。
阿姨是以另一种方式为我包扎好,藏在一个角落里,心意都暖和,因为我在看《静静的顿河》的时候,也一直都看《月亮和六便士》。她看见了我的看。
下乡的十年里,度过着另外的生活感觉,竟然没有想去买那本被藏在角落里的书,后来等我想起这事,书店已经不在了。粮店也不在了。只有我的想起还在。
我一直纳闷的是,在我们不上学的那个年代,苏联小说、英国小说,其实是不可以出现在书店的,但是它们怎么一直在那儿呢?我搞不大懂。
(有删改)
(1)阅读全文,根据作者对中学时书店经历的回忆和《星期三书店》情节的叙述,补写相关的内容。
书店的经历:我对橱架高处的外国书充满了向往——① ——下乡前我终于买了一套《静静的顿河》——②
《星期三书店》的情节:小女孩在书店总能遇到坐在沙发上看书的老人——老先生在书店缓慢地阅读历史书——③
(2)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原因不明地”在这里间隔反复,有什么作用?)
②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叫俄罗斯小说。(这句话看似多余,能否删掉?为什么?)
(3)文中的营业员阿姨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下面文段是展览中某两个板块的引言。根据语境,完成小题。
【人物传记板块】
如果想把一些伟大的有用的思想教给人们的话,① 读人物传记是一种更易于将思想创立者的生活与人格联系在一起的方式。[甲] " 同那些已经过世的伟人交朋友 " ,这听起来很荒唐,但是如果你一生中总是与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物交友的话,那么你将生活得更好,更有教养。人都需要不断____生活的动力,____在年轻的时候,要有偶像和模,有高远目标的激励。
在这里,我们阅读人物故事,寻找心中的榜样,与勇敢的心灵为伴。
【走向科学板块】
我们对世界进行的许多研究虽然都是真实的,却也是不全面的。[乙] 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应该停下来 " 流连 " 一下,回味一下,总结一下,看看是否漏过了什么重要的方向。科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我们"流连"一下,回头来看看: 一个异想天开的念头,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一个看似幼稚的想法,也许都会开启科学上的一段新旅程。一部好的科普作品对社会的意义在于使科学家个人的内心体验成为社会思考,② 人们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产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它的价值,使社会产生新的知识、能力,甚至开创新的视野。
在这里,我们阅读科普作品,探索奇妙的科学世界,一起____科学之光。
(1)依次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增长 |
一定 |
追求 |
B.添加 |
一定 |
追求 |
C.增长 |
特别 |
追逐 |
D.添加 |
特别 |
追逐 |
(2)下列对文段中加点词和画线处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远目标""内心体验"的结构类型相同。
B.画线句①的主干是"读人物传记是方式"。
C.[甲][乙]两句中引号的用法相同,表示特殊含义。
D.面线句②有话病,应将"理解它的价值"调至"产生丰富的联想"前。
(3)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一个异想天开的念头,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一个看似幼稚的想法,也许都会开启科学上的一段新旅程。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21年春节,红色旅游景点成为不少家庭出行的选择:带孩子走进革命纪念馆,了解红色历史;与家人一起参观先辈故居,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风范和价值追求;借助数字虚拟场景技术,体验革命先辈突破重重关卡与大部队会合的场面……福建省是革命老区和红色文化资源大省,这片火热的土地上发生过古田会议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有数不胜数的红色故事。红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激发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
材料二:
材料三:
小记者 |
阿姨好!请问您为什么选择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
李华妈妈 |
我们上网做旅游攻略,看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微博上发布"重博文物会说话"话题,点击量一个月内超过2亿。微博上还介绍了"上甘岭战役树桩""三枚银元"等革命文物,很有意思。我们想去现场看看,想让孩子近距离接触实物,了解战争年代的艰难,希望孩子能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
小记者 |
李华,这趟旅游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特别的收获? |
李华 |
很受教育。我收集了好多文创产品,笔呀,公交卡套呀。我还认识了一位少年讲解员,他年龄跟我差不多,讲故事特别生动。 |
小记者 |
叔叔您好!您对我们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印象如何? |
李华爸爸 |
我们省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啊。比如,古田会议会址、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红军207团旧址等。我对我们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充满期待。 |
(1)根据材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社会关注革命传统教育,不少家庭选择红色旅游,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B.福建省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重视规划与开发,红色旅游的前景十分广阔。
C.李华一家如果制订龙岩红色之旅的攻略,可以考虑去古田会议会址红色旅游区。
D."重博文物会说话"点击量一个月内超2亿,得益于传播方式,与从众心理无关。
(2)红色旅游对青少年成长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分析。
(3)如果要进一步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社会价值,你有哪些建议?请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从硬件、文创、宣传、服务四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国体育设计的亮点所在。
一些体育设计,以"立象取意"的方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择取适合的文化意象,突出赛事特色,展现国家形象及城市性格。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标识图。
与会徽的设计灵感都源于"冬"字。申办时,更加强调实力、文化和承诺;举办时,更侧重"以运动冬奥会申办标识员为中心"的理念,表达对冬奥会以及每一位运动员的重视。因此,申办标识更写实,而会徽则更抽象、更有运动感和力度。由此可见,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设计,并不是一味拷贝、堆积传统文化意象,而是对传统文化合情合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伴随时代发展,人们观看事物的方式不断改变,设计也必须随之而变。"面向未来"应成为大型体育赛事形象景观设计的重要理念。设计不仅要融入新技术、瞄准新空间,也要面向新受众。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的主要受众群,是"00后"甚至"10后",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对吉祥物的创新思维和表达有着更高要求。因此,在设计吉祥物"冰墩墩"时,设计团队以熊猫为原型,用流动的明亮色彩线条象征冰雪运动的赛道和5G高科技,赋予整体形象以"创造非凡、探索未来"的寓意,展现出浓浓的科技感。北京冬奥组委还联合专业设计团队,推出吉祥物微信表情包,让吉祥物"动"起来,走进大众生活在设计体育图标时,考虑到移动终端传播效果与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团队同样选择将源于篆刻、古文字的二维图形转化为三维动画,既展示出现代冰雪运动的蓬勃生命力,也让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认识。
未来,催生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体育精神的新创造,将不断为世界体育运动贡献独特的中国文化符号,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中国开放自信、热情友善的良好形象。
(摘编自林存真《中华美学赋彩体育名片--谈大型体育赛事形象景观设计》)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会申办标识与与会徽的设计灵感来源相同,而寓意不尽相同。
B.末段在前文正反对比论证基础上,得出体育运动有文化价值的结论。
C.文章图文并茂,三幅图片与相关论述相辅相成,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D.文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论述中国体育设计,视角独特新颖。
(2)文章第3段论证大型体育赛事形象景观设计要"面向新受众",使用了哪些事实材料?请简要列举。
(3)文章主要表达作者什么观点?文中又是从哪两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