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甲】【 乙】 两个文段,完成第19 一23 题。
【 甲】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选自《 庄于· 秋水》 )
【乙】黄帝将见大隗(1)乎具茨(2)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3)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
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 ,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4)。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5)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选自《 庄子· 徐无鬼》)
【注释】 (1)大隗(wěi ) 传说中的神名。(2)具茨:山名 (3)涂:同“途”,路。(4) 辞:谢绝。(5)奚:何,什么。、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2分)
(1)秋水时至 (2)河伯始旋其面目
(3)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 (4)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1)河伯始旋其面目(2)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
B.(1)望洋向若而叹曰(2)若知具茨之山乎 |
C.(1)河伯欣然自喜(2)曰:“然。” |
D.(1)于是焉(2)是进亦忧,退亦忧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弋汉语。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2分)
、请说说黄帝的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陈禾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 ①、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 ②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等表里为奸 ③,搢绅 ④侧目。禾日:"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 ⑤,则非其职矣。"首抗疏 ⑥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 ⑦得与?"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 ⑧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日:"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增戍:增加防守兵力。②格:搁置。③表里为奸:内外呼应做坏事。④搢绅:同"缙绅",士大夫的代称。⑤迁给舍:指陈禾将改任给事中的职位。⑥抗疏:上书直言。⑦宦寺:宦官。⑧曹:辈,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武备宽 ,东南尤甚/ 担持刀(《狼》)
B. 指为生事/ 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C.人 其先见/朝 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D.此国家安危之 也/ 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曹今日受富贵 利
A.渔人甚异 (《桃花源记》)
B.此则岳阳楼 大观也(《岳阳楼记》)
C.宋何罪 有(《公输》)
D.公将鼓 (《曹刿论战》)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②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
(4)本文中陈禾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陈禾的进谏方式与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请阐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成下列各题。
【甲】
鱼,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
范文正公仲淹悴,依睢阳 ②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③病笃 ④,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自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尔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 ⑥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佥授之,封识宛然 ⑦。
(选自《东轩笔录》)
【注】①悴:困苦。②睢(suī)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术者:术士。古代大多指有一定技能的人。④病笃:病重。⑤通"纳",放入。⑥俾(bì):使。⑦宛然:依然如故。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所 有甚于死者 ②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 术者病笃 ④今汝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
(3)试用【甲】文的主要观点,结合【乙】文内容,简要评价范仲淹。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水尤清
②其岸势犬 差互
③悄怆
④不可 居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 ,与下文" "相呼应。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
(4)《小石潭记》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的名篇,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就学。及鲁肃过寻,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1)请选出下列各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不知其旨也 旨:旨意
B.然后能自强也 强:勉励
C.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言辞
D.但当涉猎 但:但是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D.蒙乃/始就学
(3)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实践出真知,经常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知识的缺乏。
B.教育指导他人,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别人身上,不利于自己的发展。
C.孙权希望吕蒙专心学习,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D.吕蒙经常与鲁肃交流,增长了许多才能。
(4)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
(5)请在选文中分别找出一个成语。
【甲】文: 【乙】文: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庙堂之高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树林/阴翳 D.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2)下列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进亦忧,退亦忧 |
否,非若 也。(《唐且不辱使命》) |
B.不 物喜,不以己悲 |
河曲智叟亡 应(《愚公移山》) |
C.太守 而宾客从也 |
一屠晚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
D.游人 而禽鸟乐也 |
乃记之而 (《小石潭记》) |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表达方式来看,选文【甲】以议论为主;选文【乙】先叙后议,叙议结合。
B.从句式来看,选文【甲】骈句与散句结合,自由交错,朗朗上口;选文【乙】大量使用"也"字,一气呵成,如珍珠串联。
C.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与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均被贬官在外,但是两人都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此,他们是古仁人的代表。
D.范仲淹的"先忧后乐"与欧阳修的"与民同乐"都具有民本思想,但是"先忧后乐"没有"与民同乐"那样博大的心襟与强烈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