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
“中庸”辨义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
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
对“中庸”的误解,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
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政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因而孔子才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孔子看来,要想达到“中庸”的境界必须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要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义”、“礼”、“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
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
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节选自2010年1月15日《人民日报》)下列选项中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它要求将“中和”的理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
B.“中庸”就是追求日常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做到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
C.“中庸”是人们做事要“走中间路线”,不出头、不冒尖、守![]() |
D.“中庸”是在人伦日用中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极高境界。 |
下列不属于能使人达到“中庸”境界的条件的一项是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
B.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 |
C.破除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 |
D.根据个人气质禀赋等去理解“仁、义、礼、孝”等伦理问题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
B.对“中”和“庸”二字的望文生义,是大多数人误解、误用“中庸”的根本原因 |
C.孔子认为“中庸”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所以他对![]() |
D.黑格尔对《论语》及孔子都不够认同的原因是,《论语》缺乏概念、范畴和思辩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世界卖车王——乔·吉拉德
乔·吉拉德的名片上:“通往财富的电梯已经坏掉,你必须一步一步地走楼梯。如果想飞跃,你就无法到达。”
1928年,乔·吉拉德出生在美国底特律的一个贫民窟。9岁时,他开始给人擦鞋、送报,赚钱补贴家用。16岁,他离开学校当了锅炉工,并因此染上严重的气喘病。后来,他换过无数工作,到20岁时,成了一名没啥名气的建筑师,设计了13年房子,却在生意场上一败涂地。
1963年1月,底特律大雪纷飞,乔的心比冰雪还冷。他破产了。债主将他们一家赶出家门,银行也拿走他们用作抵押的车。
第二天,他出去找工作。路上积雪很厚,很难走。他鬼使神差般地走进了一家汽车经销店。经理说:“我不能雇你。现在是冬天,本来就没有生意。如果我雇了你,其他推销员肯定会生气的。再说,你卖过车吗?”乔回答:“没有。”经理说:“太可笑了,我们怎么会雇一个连车都没有卖过的家伙当推销员呢?”乔恳求道:“只要给我一部电话、一张桌子,我不会让任何一个跨进门来的客人空手走出这个大门。相信我,我会在两个月内成为这里最出色的推销员。”经理半信半疑地答应了。这一天,乔用顺手撕下的4页电话簿作为客户名单打了9个小时的电话。
乔至今记得他卖出的第一辆车,买家是一位可口可乐销售员。这位客户在提车的时候,对乔说了一句话:“我买过很多东西,但从没有见过一个推销员像你这样诚恳。”
乔的人生从最低谷开始起飞,这让他对顺境和逆境有了非常辩证的看法。他说:“经济环境有时不过是人的一种心理反应,你认为它坏,它就坏;你认为它好,它就好。我唯一要战胜的是我自己。1974年,石油危机来了,人人唉声叹气,我可不在乎。当时,很多汽车经销店周六不营业了,于是周六就成为我的好日子,我不在乎没有休息日。结果在1974年,我卖出1376辆车。”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乔·吉拉德成功的秘密,“问题其实是上帝给你的一份礼物。有人遇到问题就躲避。这些人总是不断地责备别人,其实问题的根源就在你。有了问题认真面对,这才是真正的推销员。”他认为,对工作“100%地付出”还不够,因为这是谁都可以做到的,要成功就应当付出140%。
他本人有口吃的问题,于是他特地放慢说话速度,也比谁都更注意聆听客户的需求与问题。“我常常用耳倾听,而不是用嘴说话。说得越少,听得就越多。出色的销售员应该学会闭嘴。让别人说,别人就会开始喜欢你。”他还说,一个出色的销售员应该学会观察客户。
怎样才能找到客户?乔·吉拉德靠的是锲而不舍。曾有人在电话中用“半年后才想买车”的理由打发他,而他真的在半年后打电话去问候客户。他还到处发名片,让人想买车时就会想起他来。他发名片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说,他会提着1 万多张名片去看球赛,找一个非常好的座位(比如楼上的栏杆前面),这是每个人都能看到他的位置,当进球或比赛进入高潮的时候,他就会站起来,将名片大把撒向空中。他去餐厅吃饭时,会在付账时多付些小费,然后给服务员一盒名片去散发给其他顾客。甚至经过公共电话旁,他也不忘在话机上夹上两张名片。“发名片的行为就像在播种,播完种后,农民就会收获他所付出的劳动。”
直到现在,乔·吉拉德还是保有到处广发名片的习惯,他说虽然已经不卖车,却还是卖书、卖自己的行销经验,他要寻求各种可能的演讲与曝光机会。
乔·吉拉德能把生意做大,是因为他口碑极佳,而好口碑正来自于他的诚意。很多顾客参加过乔的“猎犬计划”,他们介绍别人来买车,成交后每辆车会得到乔支付的25美元酬劳。这一招的关键是守信用,一定要付这25美元。1976年,乔付出了1400美元的“猎犬”费用,他收获的是7.5万美元的佣金。
乔为所有客户都建立了档案。“你要记下顾客的所有资料,他们的孩子、嗜好、学历、职务、成就、旅行过的地方等。这可以帮助你接近顾客,跟顾客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高谈阔论、手舞足蹈。只要你有办法使顾客心情舒畅,他们也不会让你失望。”
每个月,乔都要发出1.6万张卡问候客户。1月份祝贺新年,2月份纪念华盛顿诞辰日……“我的名字‘乔·吉拉德’一年出现在你家12次。当你想要买车,自然就会想到我!”无论是否买他的车,只要和他有过接触,他都会想法让对方知道,乔·吉拉德记得他。
乔从不得罪任何顾客。他总结出了“250定律”:每个顾客的背后都有250个关系比较亲近的人。如果一个推销员在年初得罪了两个顾客,到了年底由于连锁影响,就可能有5000个人知道了一件事:不要跟这个推销员做生意。
如今,82岁的乔还在演讲台上忙碌着。他也多次来过中国,向人们讲述成功秘诀。在今天的经济环境下,面对汽车业出现的“诚信危机”,他的理念具有更深刻的启发意义。听过他演讲的一位中国汽车销售经理说:“乔·吉拉德告诉我们,不要把客户当成上帝,而要当成你的朋友、亲人,你怎样对待亲人,就怎样对待客户。乔的理念放在今天、放在中国也一定会成功。”
(节选自2010年6月《环球人物》)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在讲述乔·吉拉德成功的一生时,重点介绍了他如何克服困难,走出逆境的经历及其为取得成功而采用的极具创造性的方法。为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作者大量引用了乔·吉拉德的原话。 |
B.第二段作者对乔·吉拉德在青少年时期经历的介绍,意在告诉我们他早年生活的艰辛。同时暗示我们:像这样一个早年一事无成的人都可以创造如此巨大的辉煌,那么任何人取得成功将不会是一件难事。 |
C.第一天做汽车推销员时,乔·吉拉德顺手撕下4页电话簿作为客户名单打了9个小时的电话,表明他还没有一定的![]() |
D.乔·吉拉德认为,不要把客户当成上帝,而要当成你的朋友、亲人,你怎样对待亲人,就怎样对待客户,说明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客户,要设身处地地为客户着想,甚至有时为了客户的利益可以放弃自身的利益。 |
E. 乔·吉拉德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推销员成功的秘诀也许不是靠什么技巧,什么策略,而应该是本着一颗诚心去对待客户,凭着一颗细心去对待工作,用着一颗恒心去追逐梦想。世界车王乔﹒吉拉德有哪些成功的秘诀,请简要概括。
答:请结合文章,分析文中第六段划横线句子的含义。
答:乔·吉拉德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是与他身上具有的众多品质分不开的,请你选择其中一点,结合文本和自身情况,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捡硬币的男孩
我正坐在街心公园的一把长椅上晒太阳。突然,身后传来一阵细碎的声音,我回过身,看见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正弯着腰,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
“叔叔,请抬一下脚,”男孩看着我说。我莫名其妙地应声抬起了双脚。男孩把我原来放脚的地方也仔细地检查了一遍。“也没有。”男孩失望地叹了一口气,在我旁边走了过去。
我叫住了他:“你到底在找什么?”
男孩停住脚步,想了想说:“你不会告诉别人吧?”
“嗯,我谁也不告诉。怎么,这是秘密吗?”我吃惊地扬起了眉毛。
“我在捡硬币。要是找对地方的话,有时候能找到很多,一般街心公园的长椅下面有。我去年夏天就在这儿捡到了很多。”
“捡硬币?”我以为我听错了,“这么说,你去年夏天就开始在这儿捡了?”
“对,”男孩的神情非常庄重。“那你今天有什么收获?”我出于好奇,又问。
“等我看看。”男孩从裤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有几枚亮闪闪的硬币。男孩皱着眉头,把纸片上的硬币一枚一枚地捡到自己脏兮兮的小手里,边捡着嘴边动着,显然,他是在仔细地数今天捡了多少钱。“一共48个戈比。”男孩终于数完了,又把那些硬币放回到纸上,包好,装进了裤袋。①
“噢,你已经很有钱了。”我笑着说。
“这还不算多,这个夏天我肯定能捡到很多。”
我想起了儿子和自己的童年,谁小时候没为买几块糖果或者一个心仪的玩具想方设法地攒过钱呢?
“你是攒钱买糖果吗?或者买一把小手枪?”
小男孩皱着眉没说话。看到他如此严肃的表情,我知道我不能再问下去了,这个孩子可能另有隐情。“好了,祝你找到更多的硬币。明天还来吗?”我说完,点燃了一支烟。
男孩低声说:“来。只要不下雨,我每天都来。”
就这样,我和这个叫伊柳沙的孩子认识了,后来还成了朋友。我每天都去那个小街心公园,坐在椅子上等他。他也每天都来,而且几乎是同一个时间。我每次问他有什么收获时,他就蹲在地上打开纸包,认真地把自己捡到的硬币数一遍,但每次都没有超过一个卢布。②
有一次我问他:“伊柳沙,我有几个硬币,你拿去好不好?”
伊柳沙低着头想了很长时间,然后抬起头来说:“不行。妈妈告诉过我,不能白要别人的钱,得拿东西换才行。你有多少硬币?”
我把手里的硬币数了一遍说:“45个戈比。”
“我马上就回来,”伊柳沙说完,跑进了附近的一片树丛里。几分钟后他又跑了回来,小手里握着一小截红铅笔,一张糖纸和一小块绿色玻璃。
这是我们第一次交易。
从那以后,我每天来的时候都给他带一些零钱,而走的时候衣兜里则塞满了他的宝贝,有啤酒瓶盖,旧打火机,铅笔头,玩具汽车和塑料小人什么的。最后一次,伊柳沙给我带来的是一个断了一支胳膊的变形金刚。这可能是孩子最珍爱的玩具了,我实在不忍心带走,但伊柳沙的态度非常坚决,容不得我拒绝。
那天之后,伊柳沙就说什么也不肯再和我交换了,不管我怎么劝他,他都不答应。在我再三追问下,他才告诉了我实情。原来,他已倾其所有,再也拿不出什么来了。
于是,我耍了个小花招。我比以前早来一点,然后悄悄地往长椅下放几枚硬币。伊柳沙来了之后,捡起来,然后就蹲在我脚边一丝不苟地数他一天来的收获。③
我已经习惯每天看见他,我喜欢上这个小男子汉。我欣赏他的懂事和执着。但有一个疑问一直折磨着我:他为什么要捡硬币呢?而且一捡就是一年多?我一直也没找到答案。我每天都会给伊柳沙带几块糖果和口香糖来,伊柳沙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而且我还发现,这个孩子很少笑。后来伊柳沙却突然不来了,整整一个星期没露面。我再次见到他时,他正坐在那把长椅上,低着头,看着地。
“你好啊,伊柳沙,”我高兴得合不拢嘴,“天也没下雨,你怎么一直没来啊?椅子底下的硬币都没人捡了。”
“我不需要硬币了。”伊柳沙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伊柳沙,到底发生什么事了?”我搂住他的小小的肩膀,忐忑不安地问,“你为什么不捡硬币了?”
伊柳沙低垂着头,泪水从眼睛里流了出来,一滴一滴地落到了小小的膝盖上。“维拉阿姨说我爸爸酒喝得太多了,把身体喝坏了。可我妈妈说我爸爸能治好,但需要很多钱,所以我就每天出来捡硬币。我已经捡了很多硬币了,但还是没能治好爸爸……”
孩子说话时脸上的泪已经流成了两条小河。
我把孩子紧紧地搂在了怀里。“我爸爸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可我却没来得及救他!”伊柳沙放声大哭。这种情景我一生中还是第一次经历,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安慰这个可怜的孩子,只是流着泪紧紧地抱着他,抚摸着他的头。
伊柳沙突然挣脱了我的怀抱,用又红又肿的眼睛看了我一眼,说“谢谢你给我硬币,你是我最好的朋友。”说完,他就站起身,抹了一把眼泪,沿着一条林间小路跑了。
我望着孩子远去的背影,不停地叹息。命运让这个孩子小小的年纪就经受了如此沉重的打击,可我却无法帮助他。
在后来的一个月的时间里,我每天都去那个我们以前经常见面的街心公园,但我再也没有见到伊柳沙,没有见到这个只有六岁的小小的男子汉。现在我很少去那个小公园了,但每次去,我都要在长椅下放几枚硬币。
我要让他知道我是他的朋友,我就在他身边。下列有关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通过小男孩之口,两次提到他的妈妈,间接地表现出男孩的妈妈是一个坚强的人,这正是作者不露痕迹地交代男孩拥有良好家庭环境的妙笔。 |
B.“我”“望着孩子远去的背影,不停地叹息。”叹息的是命运的不公和社会的冷酷,以及自己的无能。 |
C.小男孩不肯白要别人的钱,因而拿出自己心爱的东西来交换,这是来自家庭教育所形成的为人原则和尊严观念使然。 |
D.小说前半部分一直不肯交代小男孩捡硬币的原因,这样写一方面是造成悬念以吸引读者,另一方面也为后文写小男孩不再需要硬币,最终也没能治好爸爸这样的情节陡转蓄势。 |
E.小男孩之所以能够在街心公园椅子底下捡到硬币,是因为生活中有很多具有同情心的人,他们故意在那里放一些硬币,让穷苦的孩子捡去。小说中的伊柳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文中三处画线句子是对小男孩数硬币行为的描述,请分析这些细节描写的不同作用。
对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主要是表现伊柳沙的孝心;有人认为是歌颂一个孩子困境中的坚强;也有人认为是突出“我”的善良和同情心。你同意哪一种?请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写在《幽雅阅读丛书》出版之际
朱良志
在今天西方文化滚滚涌入的时候,越发感觉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东方这片土地上,世代生息的人民,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文明。西方哲学重外在知识的索求,中国哲学重内在心灵的体验。西方有绵长的基督教传统,中国却宗教观念相对淡漠。就艺术而言,中国艺术具有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观念,当十六、十七世纪中国艺术大量传入西方的时候,西方人惊呼这是艺术中的一个“异数”,一如他们将中国文化称为异教的世界。中国艺术以表达灵动的生命为主旨,中国人气化哲学是与西方迥异的哲学系统,艺术创造的是一个气化宇宙。在形神哲学的导引下,中国艺术很早就追求超越形似的意趣,传王维作《袁安卧雪图》,画雪意茫茫中,有芭蕉盎然地摇曳着它的绿色。脆弱的芭蕉,怎能在严寒的冬日出现?但中国艺术家没有感到它的荒诞,却体味到其中的“妙观逸想”。画马专家赵子昂,他说他画马不在马的外形,而在马的神韵,就像东晋僧人哲学家支道林所说的:“贫道重其神骏”。
中国艺术是一种安顿心灵的艺术。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艺术家抚弄艺术,不是像今天在乎其“市场价值”,而是以它来搭建心灵之“庐”。听听明代末年的戏剧家祁彪佳的说法,他说他家的寓园,是为“韵人纵目,云客宅心”,园林是为了寄寓心灵的。中国艺术不是技术,它是以独特的意象世界耕种性灵的土地。画中的一山一水,传达的是心灵的优游;园林中的一桥一亭,那是心灵的符号。就像《平沙落雁》这首琴曲,正是取其会通心灵之意,沙白风清,云荡天远,雁影参差而上下,水流潺潺而清浅,借平沙之落雁,出逸士之心胸。那是一片心灵的鼓吹,中国艺术家需要这心灵的清澈澄明,需要这心灵的旷远超绝。
从总体上看,中国艺术是悠扬而缠绵的,是个凄恻的芳菲世界。我觉得,这一点和法国艺术有某种气质上的共通。不是说中国艺术多有悲伤的情调,而是说中国艺术有深沉的把玩。中国艺术追求“大快活”的世界,快乐,并非是现在的“搞乐”,扣响心灵的清音,甚至伴着潸然清泪,何尝不是一种灵魂的伸展,何尝不是一种畅然的高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真是个“要妙宜修”的绝美天地。
《幽雅阅读丛书》追求的就是这样的境界——在喧嚣中追求宁静,在往古中追求鲜活,透过艺术的外在形式,去追寻其中所深涵的妙心。我们的民族原本不是这样粗糙,精致玲珑原来是中国艺术的本色,那是一种创作方式,也是一种心境。正像著名学者吴志攀先生在这套丛书的序言中所说的,好的艺术“乃人类精神的安慰剂”,它使人“心情如平静湖面上无声滑翔的白鹭”,中国艺术就是这样的艺术。多年的中国艺术研究的经历,使我深感,中国艺术大都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以艺术的语言,说他们人生的处境。艺术是他们心灵的一片吉壤,他们多半是在“落花时节”来这里倾诉。下列关于“中国艺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是以表达灵动的生命为主旨的,具有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观念,曾被西方人看做是艺术中的一个“异数”。 |
B.画马专家赵子昂说他画马不在马的外形,而在马的神韵,这体现了中国艺术追求超越形似的意趣的特点。 |
C.中国艺术不是技术,而是一种安顿心灵的艺术,它是以独特的意象世界耕种性灵的土地。 |
D.中国艺术悠扬而缠绵,多有悲伤的情调和深沉的把玩。这一点与法国艺术在气质上完全相通。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王维的《袁安卧雪图》,画雪意茫茫中,有芭蕉盎然摇曳着它的绿色,对此西方人可能会觉得荒诞,而中国艺术家却能体味到其中的“妙观逸想”。 |
B.中国艺术追求“大快活”的世界,是要扣响心灵的清音,虽然有时会伴着潸然清泪,却可以使灵魂得到伸展,达到“要妙宜修”的绝美天地。 |
C.在喧嚣中追求宁静,在往古中追求鲜活,透过艺术的外在形式,去追寻其中所深涵的妙心,这是《幽雅阅读丛书》所追求的境界。 |
D.中国艺术大都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以艺术的语言,述说艺术家们的人生的处境。他们也多半在暮春时节到“心灵的吉壤” 中倾诉。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画中的一山一水,园林中的一桥一亭,那都是心灵的符号。中国艺术家只要拥有清澈澄明、旷远超绝的心灵,就能创造出安顿心灵的作品。 |
B.现在的一些艺术创作一味地追求“搞乐”,可能会使中国艺术丧失精致玲珑的本色,使我们的民族变得粗糙。 |
C.今天的艺术家抚弄艺术,都不是用它来搭建心灵之“庐”,而是只在乎它的“市场价值”。 |
D.中国艺术“乃人类精神的安慰剂”,它可以使人“心情如平静湖面上无声滑翔的白鹭”,说明中国艺术是为了让欣赏者“安顿心灵”而创作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21分)
人与石头的厮磨(节选)
梁衡
①中国人对于石头的感情远久而又亲切。人类开始生活,利用它为工具。等到人类有了文字后,这冰冷的石头又与人类携手进入文明时代。历史在走,人情、文化、风俗在变,这载有人类印痕的石头却静静地躺在那里,为我们存了一份真情、真貌,让我们从心底泛出一种崇高,一缕温馨。
②没有哪一个人愿意怀抱一块冰冷的石头。但石头确确实实每时每刻都在人类的怀抱里温暖着,一代代传递着。于是以石记史、以石为文,“入石三分”,那石面石纹里就都浸透着人文的痕迹。
③人以文化心理刻石大概有这样几种类型。
④ 敦煌、麦积山、云岗、龙门、大足,佛教一路西来,站站都留下巨型的石窟。这都是积数代人的力量才能成。像乐山大佛那样,将一座山刻成一个大佛,用了九十年的时间,这需要何等惊人的毅力,而且必须有社会的氛围,这只有宗教的信仰力才能办到。泰山后面有一道沟,竟将一部《金刚经》全刻在流水的石面上,每个字有桌面那么大,这沟就因此名“经石峪”。但也有的是为了宣扬其他。冯玉祥好读书,他住庐山时心有所悟,就将《孟子》的一整段话刻在对面的石壁上。
⑤ 那一年我到镇江,在焦山寺碑林里见到一方石头,上面刻有一幅地图,名《禹迹图》,是大禹治水,天下初定后的版图。这幅石地图用横竖线组成5631个方格,每格合百里,比例为1:420万,上面有山川河流及551个地理名称。这是我见到的最久远的地图,它刻于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英国人李约瑟说这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古地图。现在长江大坝已经蓄水,有谁能想到百米水下将要永远淹没一段石上的文化。原来在涪陵城的江面上有一道石梁,水枯时现,水丰时没,古人就用它刻记水文的变化。石长1600米,1100年来竟刻存了163段,三万余字的记录,还有飞鱼的图案。考古学家习惯将地表数米厚的土壤称为文化层。人们一代一代,耕作于斯,歇息于斯,自然就于这土层中沉淀了许多文化。那么,突出于地表的石头呢,更是记录着文化,它不仅是文化层,而且是文化之碑,历史之柱。
⑥ 人对石头的崇拜,是因为那石上所浸透着的文化汁液。石虽无言,文化有声。记得徐州汉墓刚出土,最让我感动的是每个墓主人身边都有一块十分精美的碑刻,今天都可用作学书法的范本。但这在当时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丧葬配件,平常得如同墓中的一把土,许多现在已被公认的名帖,其实当年就是这样一块墓中普通的只是用于干别的事情的石头,本与书法无关。如有名的《张黑女碑》,人们临习多年,赞颂有加,至今却不知道何人所写。就像飞鸟或奔跑的野物无意中带着植物的种籽传向远方。人们在将石头充作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时,无意中也将艺术传给了后人。
⑦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大大感动。说它普通,是因为它不同于前面谈到的有字之石。它就是一块路边的野石,其身也不高,约半米;其形也不奇,略瘦长,但真正是一块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去进藏学佛。他的老母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头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现在当地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生活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造不出这样的杰作。
⑧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天不变,石亦不烂,石头将与人相厮相守到永远。第②段中“但石头确确实实每时每刻都在人类的怀抱里温暖着,一代代传递着”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文章中说“人以文化心理刻石”,第④段中举了三个例子,表现了人们怎样的文化心理?
答:第⑦段中作者说塔尔寺门口的一块石头是“普通”的,又说它“真正是一块文化石”,这种说法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原因。
答:文章以“人与石头的厮磨”为标题,从全文看,“人与石头的厮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
张雨生
“富二代”这个名称,公开用在媒体上,也就是近一两年的事。被囊括其间的子弟,对这个称呼并不满意,似乎还觉得含有贬义。有的不满地说:“什么‘富二代’?我们是‘第二代企业家’!”刚从父辈手里接过企业管理权,就要称“家”,实在太早了。接过管理权很容易,是否能管得下去,那要经过时间检验。更多的“富二代”,目前蒙昧未开,或属于飙车一族,或是热捧明星的粉丝,或是痴迷于声色犬马的玩儿家,他们对父辈的事业并无兴趣。
与“富二代”相对应,还有“穷二代”。“穷二代”最有代表性的一群,是第二代打工族。中国农民工已达1.6亿,60%是“80后”“90后”,群体相当庞大。“穷二代”没在乡下种过地,没有父辈那双长满厚茧的手,他们所追之梦,是有朝一日成为城里人。要在城里扎根,又谈何容易。扎根的标志,总得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吧。一个来北京打工的农民子弟,看到京城房价一个劲地飙升,靠打工挣钱买房,得积攒一百年。
“富二代”的富,“穷二代”的穷,与他们自身的创造力无关。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主要是对社会财富的占有量。我想点明的是,在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中,政府需要担当起调节这个差距的责任。
政府应该不应该启动遗产税?
启动遗产税,得有一个征收基数,发达国家的征收基数近百万美元。这对于20世纪的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如今情况大不相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二十多年间。中国出现了富裕阶层。“百富榜”董事长胡润说,2004年,资产达到10亿元的巨富,只找到100个,2009年,找到的在榜人数,就有1000个。中国富豪财富积累的时间也超短。胡润说,把1个亿变成10个亿,国外需要10年,中国只需要3年。我国制定了《物权法》,切实保障公民的私有财产。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财产分配,只有30%进入劳动分配。这个比例实在太小。凭资本分配,肯定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富二代”是凭资本分配养育的一代。面对这种状况,启动遗产税,进行必要的调节,应该是适时的。
差距在同一代人中扩展,已经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差距进一步扩展,传承到第二代,带来的社会问题就更多。“富二代”的所作所为,有的极为荒唐,造成社会不满,也就更为激烈。“富二代”形成了他们的圈子和阶层。如此挥霍,如此张狂,让买套住房得奋斗一百年的“穷二代”,能不产生“仇富心态”?可以说,不能自律自尊的“富二代”,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面对此情此景,政府难道不应该负起责任,有所作为?
(选自2010年第6期《杂文选刊》,有删改)作者认为“政府应该启动遗产税”,下列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使中国有了富裕阶层,也就有了可征收遗产税的对象。 |
B.“富二代”对父母的事业没兴趣,而且不能自律自尊,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
C.在我国财产分配中,凭资本分配,肯定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而“富二代”就是凭资本分配养育的一代。 |
D.在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中,政府需要担当起调节这个差距的责任。 |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富二代”是个贬义词,因为他们将来能成为企业家的不多,而成为败家子的肯定不少。 |
B.“穷二代”指的是第二代打工族,其中的60%是“80后”“90后”,群体相当庞大。 |
C.“穷二代”中的第二代打工族因为缺少钱财,他们在城里扎根的梦想很难实现。 |
D.“穷二代”与“富二代”的主要差距是社会财富的占有量极少,因而创造力不足。 |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A.作者不赞同把“富二代”理解成“第二代企业家”,因为二者的实质不一样。 |
B.“政府启动遗产税”不是作者的独创,发达国家早已实行。 |
C.征收遗产税能调节贫富差距在代际之间的传递,缓解人们的焦虑感。 |
D.中国现在可以启动遗产税,借此消除因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而形成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