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甲、乙两种细胞增殖时某时期的染色体行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通过该方式分裂得到的子细胞都含有P1、M1、P2、M2染色体 |
B.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在不发生交叉互换的情况下,通过该方式分裂能得到两种不同染色体组合的子细胞 |
C.通过甲细胞分裂方式进行繁殖有利于维持生物性状的稳定性,通过乙细胞分裂方式进行繁殖有利于物种进化 |
D.两种分裂方式可同时在一个生物个体中出现,而两种繁殖方式不可能出现在同一个生物个体中 |
正常情况下,下列四个图若改变自变量或因变量,曲线形状变化最大的是
A.图①将“光照强度”改为“CO2浓度” |
B.图②将“胰岛素相对含量”改为“胰高血糖素相对含量” |
C.图③“有丝分裂各时期”改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各时期” |
D.图④将“酶活性”改为“根尖细胞有氧呼吸释放CO2量” |
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表述,不可能发生的是
A.顶芽——分泌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 |
B.突触前神经元——分泌递质——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
C.甲状腺细胞——分泌激素——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
D.T淋巴细胞—一分泌淋巴因子——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
真核细胞具有一些能显著增大膜面积、有利于酶的附着以提高代谢速率的结构,下列不属于此类结构的是
A.神经细胞的树突 |
B.叶绿体的类囊体 |
C.胰腺细胞的内质网 |
D.线粒体的嵴 |
一个处于遗传平衡的二倍体动物的种群中,动物的尾巴有长短之分,其中A基因控制长尾、a基因控制短尾。已知,该种群内a基因的频率为q。随机从长尾个体中选出一对雌雄个体杂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该动物的可遗传变异仅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B.该种群的长尾个体中纯合子(AA)所占比例为
C.该对雌雄个体杂交,第一个子代是短尾的概率为
D.由该动物组成的其他种群内杂合子(Aa)的频率依然为2q(1-q)
普通果蝇的第3号染色体上的三个基因按猩红眼—桃色眼—三角翅脉的顺序排列(St—P—DI);同时,这三个基因在另一种果蝇中的顺序是St—DI—P,我们把这种染色体结构变异方式称为倒位。仅这一倒位的差异便构成了两个物种之间的差别。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倒位和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一样,属于基因重组 |
B.倒位后的染色体与其同源染色体完全不能发生联会 |
C.自然情况下,这两种果蝇之间不能产生可育子代 |
D.由于倒位没有改变基因的种类,所以发生染色体倒位的果蝇的性状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