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2年6月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次人类环境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发言:“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越南和印度支那,使用化学武器杀伤印度支那人民,破坏人类环境。”对中国的强烈谴责,美国没有迅速反应。此后,美国国务院要求其代表团对之进行淡化处理。美国这样做是因为:
| A.迫予舆论压力,美国对在越南造成的灾难感到内疚 |
| B.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美国需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
| C.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 |
| D.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美国希望会议能顺利进行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后世称为《大学》的“八条目”,强调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这种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层次扩展的关系源头是
|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中央集权制 |
史载,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成王弟叔虞于晋,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封王室召公于燕。(当时山东、山西是主要农业区)由此可见
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②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
③分封奠定了武王灭商的基础④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④ |
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是还是有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
①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②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
③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④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
| A.①④ | B.①② | C.②③ | D.③④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
| A |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宋代以后雕版印制技术基本不再使用 |
| B |
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 |
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 |
| C |
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95%,约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 |
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 |
| D |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设立迁移监督委员会,监督迁移东南沿海厂矿至西南大后方。到1940年底,内迁厂矿共448家,机器材料7.09万吨,技工1.2万余人。该年底,迁移厂矿已大部分复工。大批工业的内迁在战时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平衡了东西部经济发展格局 | B.便利了官僚资本控制经济 |
| C.奠定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基础 | 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