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2年6月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次人类环境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发言:“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越南和印度支那,使用化学武器杀伤印度支那人民,破坏人类环境。”对中国的强烈谴责,美国没有迅速反应。此后,美国国务院要求其代表团对之进行淡化处理。美国这样做是因为:
A.迫予舆论压力,美国对在越南造成的灾难感到内疚 |
B.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美国需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
C.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 |
D.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美国希望会议能顺利进行 |
法国文学家爱弥儿·法盖解释说:“……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 | B.《人间喜剧》 | C.《老人与海》 | D.《等待戈多》 |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不仅在筹建期间曾借用公款,而且开厂以后还依仗清政府,取得了“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1904 年,上海纺织业资本家朱畴拟在祟明岛增设大有公司,清政府商部竞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以上材料从实质上反映了
A.张謇创办的企业带有官办性质 |
B.封建势力阻碍了民族工业健康发展 |
C.民族资本家之间的自由竞争日趋澈烈 |
D.实业家利用政府权力提高商业竞争力 |
2011年大陆出版的《中华民国史》中,对蒋介石追随孙中山,推倒北洋军阀,尤其是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应有的肯定。但对他发动政变、导致国共关系破裂,以及内外政策的保守性和个人独裁,抗战胜利后违背民意、发动内战的责任,也予以充分的揭露和批评。这体现了作者的
A.文明史观 | B.整体史观 | C.近代化史观 | D.唯物史观 |
某网友在网贴《帝制的崩溃宪政的破产——从〈袁氏当国〉看中国宪政的坎坷命运》中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革命党人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纸制枷锁。”此处的“量身定做”意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
A.多党制 | B.总统制 | C.责任内阁制 | D.议会制 |
某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下列四项分折,你认为合理的是
A.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
B.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
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消除了财政危机 |
D.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