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说:“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对牛顿产生过影响
的“巨人”主要有
①哥白尼 ②伽利略 ③开普勒 ④笛卡尔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明史描述都察院“职责纠劾百官,辨明冤枉,辑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据此判断,明朝时期都察院()
A.都察院职权与汉武帝时期的十三州部刺史职权相同 |
B.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机构,为帝王的耳目、工具 |
C.中央一级的监察机构,纠劾百官,为地方监察构的上级机构 |
D.反映明朝时期监察机构可以风闻奏事,实现社会舆论的监督 |
元代枢密院的最高长官枢密使由皇太子兼任,无太子时空而不置;元代的宰相及其他行政官员常常兼任枢密院的要职。有此推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保障枢密院与中书省的双向制衡 |
B.巩固枢密院决策机构的地位 |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军事节制 |
D.保证中央政令在军队中贯彻执行 |
《通典·职官典》中“尚书”一词解释有两条①“秦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②“尚书省,事无不总。……都堂之东有吏部、户部、礼部三行,每行四司,左司统之。……而天下之事尽矣。”从①到②这一转变说明了()
A.尚书台成为中枢决策机构 | B.三权分立政治决策体制成熟 |
C.监察机构转变为中枢机构 | D.三省六部制取代三公九卿制 |
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春秋左传》“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得出“县的地位比郡高”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史记》“楚国封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言于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得出“郡在边地设立有利于军事斗争,郡的地位高于县”的结论。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互相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
B.无论是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须得到考古支持才能成立 |
C.无论是材料一还是材料二,结论要成立需要进一步论证 |
D.根据秦汉郡县制可以推断材料二是正确的,材料一荒谬的 |
据《逸周书·度邑》记载,武王曾称赞周公为“大有知”,认为只有周公“可瘳于兹”,能够稳定周初的政局,因而主张“乃今我兄弟相为后”,而周公“恐,泣涕其手”,表示不能接受。下列史实与周公的做法相一致的的是()
A.武则天代替儿子当上皇帝 |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
D.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