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三:
材料四: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为什么要让
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 根据图1指出,唐太宗如果欲下令治理黄河,最后负责实施的是哪个职能部门?(2分)形成图2这种机构的理论来源是什么?(2分)
(2) 图2中的国会与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哪一机构类似?(2分)图一和图二两种政治模式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请说明理由。(4分)
(3)材料三中图(1)、图(2)显示的权力机构在产生方式上有何不同?英国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开始处于实际上的权力中心地位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4)据材料四分析毛泽东的言论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构建的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还包含哪些内容?(4分)
(5)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给你有何启示?(3分)
我国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在论述现代化时说:“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现代化实质上是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工业化生活方式的普遍扩散化的过程。由于创新性变革与传导性变革两种方式之不同,在实际历史进程中,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内源的现代化(modernization from within),即由于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又称为内源性变迁(endogenous change)。一类是外源的现代化,是指在国际环境影响下,社会受外部冲击而引起内部的思想和政治变革并进而推动经济变革的道路,又称外诱变迁 (exogenous change)。
你认为中国现代化(近代化)属于哪一种类型,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的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
人物编号 |
人物速写 |
人物编号 |
人物速写 |
① |
号“饮冰室主人”,曾拜“南海先生”为师。 |
⑤ |
民族英雄,领导了“虎门销烟”。 |
② |
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被指为“卖国贼”。 |
⑥ |
广东南海人,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 |
③ |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
⑦ |
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著有《庶民的胜利》一书。 |
④ |
《新青年》的创办者,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领军人物。 |
⑧ |
创建了“湘军”,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 |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按时间顺序将上述人物分为四类(每一类2人,填数字序号即可。)
(2)分别概述这四个派别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主张。
(3)上述派别和主张的出现说明了中国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朱子语类》卷四十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3)材料四作者有哪些新的思考?这些认识产生的经济根源何在?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分析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为何能一直保持正统地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递嬗变易,而欧洲之人种胥治化焉。”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种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到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是革命。”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缅公路运到中国。威廉·凯宁在《飞越驼峰》一书中指出:“从这方面看,中国维特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十供应问题。”(注:抗战爆发前,中国钢年产量为55.6万吨,而日本为635万吨。中国石油年产量为0.02万吨,而日本为39.3万吨)。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军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向苏联人民发表广播演说, 号召全体苏联人民团结起来,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做殊死的斗争,苏德战争全面爆发。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3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如何理解“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开辟驼峰航线的必要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材料一 三幅历史人物图片
图一洪秀全图二孙中山图三毛泽东
(1)概括指出以上三位历史人物在近代分别领导了什么革命或运动?这些革命或运动分别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
(2)图四、图五反映了两次国共合作。分析两次国共合作形成的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指出两次国共合作分别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