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
| B.一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 |
| C.没有一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
|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个条件 |
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
| A.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
| B.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
| 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
| D.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
从1966年到1976年这10年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7.1%,虽然大大低于1952年至1966年的平均水平,而且隐藏着危机,但总算有所增长。这说明文革时期( )
| A.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巨大 |
| B.受政治运动影响经济发展放缓 |
| C.经济发展慢于三大改造时期 |
| D.政治运动没有影响经济发展 |
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指的是(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 B.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
|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 D.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合法地位 |
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象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他认为太平天国()
| A.拜上帝教与传统思想相对立 |
| B.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
| C.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 |
| D.信仰危机无法支撑其政权 |
1863年,李鸿章正全力准备进攻苏州的太平军,上海27家洋行联名向他提出,他们愿意出资修筑一条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由此路以扫逆氛,其便捷轻利,莫有过于此者”。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现实目的 |
| B.清军得以顺利完成剿杀任务 |
| C.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
| D.列强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