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A.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
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即日受值” |
D.贵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指()
A.开展武装起义的策略 | B.遵义会议上取得领导地位 |
C.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 D.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这首歌曲最早可能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 | B.五四运动时期 |
C.国民革命时期 | D.抗日战争时期 |
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认为两国“光荣革命”()
A.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 |
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 |
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
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
《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空想性,造成这种双重性的根本原因是()
A.太平天国领袖们的主观愿望 | 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
C.中国的社会性质 | D.当时紧张的斗争形势 |
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A.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 |
B.中外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
C.西方传教士诬蔑诽谤义和团 |
D.外来宗教冲击了小农生产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