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 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都出现变化 |
| 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 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
阅读下图,分析中共党员成分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建党初期吸纳不同阶层人士 | B.北伐时期大力发动农民运动 |
| C.国共对峙时期开展土地革命 | D.大革命时期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迁就妥协,使大盗窃国,军阀攘权……革命无统治之威,人民乏制裁之力,再看那旧染污俗,丝毫未能触及。”为此,20世纪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主张
| A.进行二次革命 | B.实行“实业救国” |
| C.改造文化心理 | D.实施预备立宪 |
著名学者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写到,按照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和变化速度,社会变迁可分为四种模式:渐进性微变、突发性微变、创新性巨变、传导性巨变(受外力影响)。按此辛亥革命和清末新政应分别属于
| A.创新性巨变、渐进性微变 | B.传导性巨变、突发性微变 |
| C.创新性巨变、传导性巨变 | D.传导性巨变、渐进性微变 |
1904年,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此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这表明近代中国
①收回了领海主权②加强了海军建设
③提高了民众的海洋意识④维护了海洋权益
| A.②③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康有为曾说:“我国向者误于抑末之说……乃惟重租税困辱之。至于吾商出口之税,重于外商入口之税,此与各国保商之道相反。商务安得不困。”据此,他认为应该
| A.大办民用工业 | B.提倡实业救国 |
| C.降低出口商税 | D.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