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5日17时5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首次变轨控制并获得成功。右图为“嫦娥一号”某次在近地点A由轨道1变轨为轨道2的示意图,其中B、C分别为两个轨道的远地点。
关于上述变轨过程及“嫦娥一号”在两个轨道上运动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嫦娥一号”在轨道1的A点处应点火加速
B.“嫦娥一号”在轨道1的A点处的速度比在轨道2的A 点处的速度大
C.“嫦娥一号”在轨道1的B点处的加速度比在轨道2的C点处的加速度大
D.“嫦娥一号”在轨道1的B点处的机械能比在轨道2的C点处的机械能大
某同学身高1.8m,在运动会上他参加跳高比赛,起跳后身体横着越过了1.8m高的横杆。据此可估算出他起跳时竖直向上的速度大约为(g=10m/s2)()
A.2m/s | B.8m/s | C.6m/s | D.4m/s |
如图所示,为一质点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曲线为一段圆弧,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可能做圆周运动 |
B.质点一定做直线运动 |
C.t1时刻质点离开出发点一定最远 |
D.质点运动的速率选减小后增大 |
物理学在研究实际问题时,常常进行科学抽象,即抓住研究问题的主要特征,不考虑与当前研究问题无关或影响较小的因素,建立理想化模型。下列选项是物理学中的理想化模型的有()
A.加速度 | B.自由落体运动 | C.质点 | D.力的合成 |
如图所示,一带电微粒,从A点射入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中(实线代表电场线,电场方向未知),微粒恰沿直线AB运动,AB与水平方向夹角θ = 30°,已知带电微粒的质量m = 1.0×10-7 kg,电荷量q = ×10-10C,A与B相距L =" 40" cm,取g =" 10" 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微粒一定带负电 |
B.微粒可能始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
C.AB两点间电势差的大小为2.0×103V |
D.要使微粒能从A点运动到B点,微粒射入电场时的速度至少为4 m/s |
.电子台秤放置于水平桌面上,一质量为M的框架放在台秤上,框架内有一轻弹簧上端固定在框架顶部,下端系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物体下方用竖直细线与框架下部固定,各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今剪断细线,物体开始振动,且框架始终没有离开台秤,弹簧不超出弹性限度,空气阻力忽略不计,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台秤示数最小时弹簧一定处于原长位置 |
B.当台秤示数最小时物体一定处在平衡位置 |
C.振动过程中台秤的最大示数一定大于(M + m)g |
D.细线剪断前,其张力不可能大于(M + m)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