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辩证看压力(13分)
邵景均
①人生在世,大都喜欢活得自由自在,恐怕极少有人愿意为他人所逼、受环境所迫。但是,外界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一般来说不受人的主观意愿支配,具有某种必然性。换个角度,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外界压力也有可能是人们获得发展与成就的机遇和先导,并不一定都是坏事。
②从历史上看,生存压力带给人类发展进步。在恶劣环境下,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之下,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在饥饿之下,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可见,外在压力迫使人类学会了盖房子、煮食物、种粮食。人类社会能有今天这样发达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克服外来压力的奋斗过程相关。
③对于做学问来说,压力之下能产生出重大成就。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史载:“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曹植的七步诗,更是在以死相逼的巨大压力下产生的。曹植富于才学,受其父曹操赏识,然而却遭其兄曹丕忌恨。曹丕称帝后,一日召曹植,命他于七步之内成一诗,否则处死。曹植于悲愤之下,写成了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面对生死而成就的诗,不但保住了曹植的性命,也为中国文坛留下一篇千古佳作。
④毋庸讳言,如果没有外界的种种压力,许多人生活的基本轨迹就是循规蹈矩、安于现状,而不是改变现状、推陈出新。铁人王进喜当年说过:“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有了压力,就有了革命、创造、发明与发愤的动力,就有了创作和改变的愿望与毅力。压力能够使人明确前进的方向。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压力能够让人生发出超常的毅力。被动和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使人更能坚强不屈,表现出坚韧的美德。因此,压力能够激发出人们平常难以显现的智慧和创造力。
⑤不同的人面对压力会有不同的态度,当然结果也就大不相同。同样面对苦难和不幸,有的奋力抗争,成了强者、智者、英雄;有的则被压垮,成了乞丐、懦夫、失败者。如同巴尔扎克所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面对压力,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抓住机遇,有效应对,使压力变动力,从而激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潜力。 .通读全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3分)
.细读第④段,请找出本段的分论点。(2分)
.文章第①段划线的句子起什么作用?(2分)
.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3分)
.谈谈你对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3分)
植物生产塑料
①如今利用玉米或者甘蔗等农产品为原料所制成的“聚乳酸”塑料,已经开始在不同的工业领域得到应用。但是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制造的塑料比较,利用植物制造的这种聚乳酸塑料,成本较高,而且在60℃左右就会变形。由于存在这些缺点,这种材料至今难以普及。尽管如此,人们还是非常看好聚乳酸。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以植物作为原料,有可能为解决世界面临的化石燃料枯竭这一大难题作出巨大贡献。
②聚乳酸是一种在地球环境下容易被生物分解的塑料。所谓“容易被生物分解”,就是说这种塑料不久就会被微生物降解,变成水和二氧化碳等无害物质。近年来,全世界都十分重视对废物再生利用,如何处理那些无法再生利用的塑料垃圾,始终是困惑着人们的难题。大量使用能够被生物降解的聚乳酸塑料,为解决现代社会所面临的这个难题提供了希望。
③某公司在2005年1月推出了一种其外壳使用了聚乳酸的笔记本电脑。据该公司的发言人介绍,这种聚乳酸是用玉米制成的,由于在其中掺入了一种叫聚碳酸酯的合成树脂,保证了这种新材料具有同传统的塑料外壳一样的耐热性。
④在医学领域,研究人员十分看重聚乳酸材料能够在人体内被分解和吸收的生物特性,因此,对它进行了积极的临床实用研究。例如,如果把聚乳酸用作医治骨折的结合材料,那么,随着断处的愈合,聚乳酸会逐渐被分解,最终完全消失。而且,聚乳酸分解以后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无害物质,它们被代谢后排出体外,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不良影响。目前,这种聚乳酸已经被制成医疗器具,用于医疗实践中。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为什么“人们非常看好聚乳酸”所制成的塑料?
“有可能为解决世界面临的化石燃料枯竭这一大难题作出巨大贡献”一句中,“有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爱在路上
“素,咱们出去吧”年迈的父亲对我说。
“好啊!”我爽快地答应。
我知道,久病的父亲经过两次住院,身体比原先更加虚弱,他将经受不住秋的寒凉、冬的冰冷。今天他要趁着这不热不冷的天散散心,身为女儿的我有什么资格不答应呢!于是,我将瘦削的父亲扶上轮椅,推出家门。
走出来,有一段砖路,疙疙瘩瘩,凹凸不平。每一次颠簸,父亲总是疼得 “哎哟,哎哟”直叫。他瘦得皮包骨头,屁股没有肉的铺垫,格外疼痛。于是我小心翼翼,遇见砖头,尽量避开。实在不行,我就踮起后轮,甚至绕弯前行。
来到新建的柏油路上,我故意找话,一会儿向父亲介绍马路的的情况:什么双向三车道,什么地上标线,一会儿询问土地的情况。父亲年久生病,早不问津地里的庄稼。但提起这一切,父亲还是打起精神,向我介绍我村与邻村的边界。原先这里是口机井,哪里是一条生产路,他记得清清楚楚,讲起来毫不含糊。我知道父亲一生热爱土地,土地是他的生命,毕生奉献土地、感恩土地的人对这一切又怎能记不起来呢?
说到动情处,父亲的声音提高了些,尽管微弱,但我也能感受得到:这是一个猎人对猎枪的喜爱,又是一个计算机高手对电脑的喜爱。
谈到穿野而过的高铁线路,父亲感慨它的高与快。看到修路挖了一层的土地,父亲很是遗憾,无不惋惜地说:“土地再也不会如以往肥沃,还得等两年才能缓过劲来。”我怕父亲伤感,忙不迭地安慰:“会好的,会好的。”父亲长出一口气。
路很长,却笔直平稳,我们缓缓前行。我小声对父亲说:“你累了对我说一声,我们回去。”父亲答应了。他看了路两边的庄稼地,又看了排水沟,告诉我:要尽快修起来,不然会淹毁庄稼,冲坏路面。我虽说不是这一项目的负责人,无权催促别人快修渠道,但出于对父亲的理解,也深表赞同,随声附和。
父亲,你老了,连自己都不能照顾,还管那么多干什么!我心里这样想,却不能那么说。父亲爱操心,家里的,别人的,他都装着,好像这些是他的世界。在他耄耋之年,我怎能横加阻挠消减他的兴致呢?我乐他乐,急他急,才是孝之根本,爱之真谛。
路长话多,不觉到了邻村路口。父亲说回吧,我刚将轮椅掉转头,一辆白色轿车戛然而止。原来我的侄子下班回来,碰见了我们。他听说是推着父亲散心,二话没说就走上前与父亲商量:准备让父亲上车去二厂看看。父亲同意了,他很欣慰:知道孙子很爱他。这不前几天还给他买了一个带吸管的水杯呢!时间不多的他要尽可能地多享受天伦之乐,于是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侄子将父亲抱上汽车,我推着空轮椅,轻松的往回走。我很高心,替父亲高兴。因为他的孙子爱他,我的家人爱他:嫂子给他买老年录音机,大孙媳去超市买来进口的榴莲让他品尝,生病其间,家人一口饭一口饭的喂他,道不完的情,说不了的爱,这一切都让人感动。
父亲,你老了,但爱不老!我们对你,你对庄稼,孙子对你……爱的无怨无悔,绵长悠远!
父亲,你在,爱就在!我们永远爱您!
爱在路上!从文章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一生热爱土地,土地是他的生命,毕生奉献土地、感恩土地”?
答:文中的划线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答: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孝敬老人、关爱老人?
于细微处雕琢
①含有瑕疵的璞,经过细致的雕琢,才能成为温润的玉。普通的木头经过认真的刻镂,才能成为价值不菲的工艺品。每个人只有重视细微处的雕琢,才能在小处做出不平凡的大事。
②老子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生活中,许多人专注于丰功伟绩,不屑于细枝末节。其实,只有在小处留心,默默雕琢细微之处,才能成就大事。袁隆平便是如此。他专注于杂交水稻的培育,留心每一株稻穗的状态,关心每一块试验田的情况。他没有去投资创业,而是像老农那样,专注于水稻的生长,默默地培育着水稻。常常一天下来,他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正是他的细心察看与思考研究,超级杂交水稻才应运而生。
③世界上不缺这样的细察者。歼—15舰载机研发项目总负责人罗阳,每日行走在车间,虽只做审查核对交流之事,却是使歼—15舰载机实现从陆地想海洋飞跃的一大功臣。乔布斯是出了名的完美主义者,他总是“锱铢必较”,才创造了世人瞩目的苹果产品与创业传奇。正因为他们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最后才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而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盲目地立下干大事的理想却从不在小事上努力,许多大学生因放不下架子不愿意做小职员而求职不成,待业在家。太多的人因缺少“于细微处雕琢”的精神而困顿遗憾与失败之中。
④然而,于细微处雕琢并非鼓励我们安于小事,胸无大志。我们应该在做小事与成大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争取在细微处创造奇迹。
⑤于细微处雕琢,让我们勤恳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扮演好每一个小角色,于细微处开出夺目的花朵。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以下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A.“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 |
B.“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D.“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
城市视觉污染
程鑫
①污染是城市公害之一, 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和视觉污染等。过去, 人们只对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音污染进行了预防、治理和评介工作, 对视觉污染并未予以重视。
②所谓城市视觉污染, 是指城市建筑不美观、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色彩不和谐、园林雕塑无美感、人的精神面貌不佳等现象通过视觉给人造成的不快, 从而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和危害。
③城市不仅是人们为满足自身需要进行创造活动的物质环境, 而且也是人们为满足心理需要并具有审美要求的创造物。美观的城市建筑、合理的规划布局、和谐的色彩、典雅的园林雕塑艺术, 都会令人赏心悦目, 并使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有所提高。反之, 就会给人们的视觉造成污染。例如, 有的城市住宅楼的门窗像调色盘一样颜色杂乱, 涂有广告的公共汽车不但过于刺眼, 而且给本来生活在大城市已感到烦躁的居民更增加了一重烦躁。心理学家认为, 色彩对人的思维、行为、举止、情绪、感觉和生理变化都有强烈的控制与调节作用。要是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不和谐的环境中,心情就会变得焦躁不安,容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差,从而导致健康水平下降。这就是视觉污染给人带来的损失。
④黑格尔曾说过:“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那么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事实上, 城市建筑的美感, 确实能像音乐一般陶冶人的身心。从美学意义上讲, 城市园林雕塑是静的舞蹈、历史的碑碣、生活的浓缩、理想的延伸。如果园林雕塑讲究艺术, 会促使人去思考、奋进, 它的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都是很大的。反之, 则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视觉污染, 影响人们的生活。总之, 如果城市建筑杂乱, 不美观, 必将使人产生不愉快,长期这样, 必将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这就是视觉污染带来的危害。
⑤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所形成的形象面貌, 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连续展现, 这个展现是否和谐, 对人的视觉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的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就十分和谐、合理, 它有着瑰丽多姿的建筑和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 是一座设计新颖、布局井然、设备完善和具有现代化交通设施的新型城市, 给人愉悦之惑。如果一座城市的规划布局不合理, 没有一个总体和谐的设计,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和谐, 那么, 人们长期生活在这种不和谐的环境中, 人们的身心健康将会受到直接影响, 这也是视觉污染带来的危害。
⑥在一个城市中, 居民精神面貌的好坏, 对人们的视觉也有一定的影响。像行为、仪表等, 都属这一范畴。如果人们的精神面貌不佳, 也将通过视觉给人带来不快, 从而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因此, 我们要高度重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要在城市中营造一种清洁、安全、和睦的社会环境和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⑦综上所述, 对于城市视觉污染给人带来的影响, 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应注意预防和治理, 按“美的规律”建设城市, 规划城市, 力求使城市总体规划布局达到一种和谐的美。
( 本文有删改 )作者认为, 应预防和治理城市视觉污染, 并按“美的规律”来建设城市。从文章看, 应从哪些方面预防和治理视觉污染 ? 请概括说明。(2 分 )
答: 第⑤段划线句有什么作用?(2 分 )
答: 第⑥段“居民精神面貌的好坏, 对人们的视觉也有一定的影响”中的“一定”这个词能否删去 ? 为什么 ?(2 分 )
答:
记叙文阅读
刀爱
①明媚的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②“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晴朗的阳光中,手拿一把磨得锃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子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美名远扬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仅仅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⑫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A 。
⑬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⑭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逆境的时候,去承受挫折并积蓄养料;在顺利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把刀并慎用养料。
⑮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4年第2期,乔叶,有删改)请概括出“我”对砍树这一行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儿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大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下列语句,完成后面的题目。
(1)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请说出“虔诚”一词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2)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奶奶和老人用刀砍树的目的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刀爱”含义的理解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