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
B.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
C.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
D.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道:(某种制度)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根本问题之所在。”下列制度符合钱穆所讲范畴的是()
A.三公九卿制 | B.行省制 |
C.科举制 | D.内阁制 |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
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
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
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A.秦朝郡县制 | B.西汉郡国并行制 |
C.元朝行省制 | D.清朝军机处 |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
直到近代,新安地区“千年之家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其主要原因是()
A.宗法传统的影响 | B.封建政府的提倡 |
C.小农经济的稳定 | D.儒家思想的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