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敇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敇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敇,严词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渔,明年无渔。”最终此提案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
|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敇超越其部门的权限 |
| 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
| D.体现了三权分立、制衡的原则 |
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雠,chóu,校对)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
| A.有教无类 | B.百家争鸣 |
| C.私学兴起 | D.学在官府 |
韩非子说:“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这一描述,反映出( )
| A.韩非子人皆自利的思想主张 |
| B.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激烈交锋 |
| C.战国时以军功爵制激励百姓 |
| D.诸侯争霸急需专制集权理论 |
《管子·国蓄第七十三》上说:“故善者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十倍之利……”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作者认为国家不能与民争利 |
| B.作者认为应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
| C.作者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税收 |
| D.作者认为应由国家垄断商业 |
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该思想家的流派是()
| A.儒家 | B.墨家 |
| C.法家 | D.道家 |
《潘天寿谈艺录》在谈到中国写意画的创作时提到:“无”实际上是“有”之根本。画“要耐人寻味,就要虚多。虚多者,即告诉人的少,藏起来的多,故人所思的就多。”下列著作中蕴含上述思想的是()
| A.《论语》 | B.《道德经》 |
| C.《春秋繁露》 | D.《四书章句集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