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
庄子的翅膀
①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②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草芥的时代。
③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会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
④庄子被诱惑。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
⑤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⑥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⑦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
⑧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也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沉重是自找的。
⑩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⑾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
结合文意,说说题目“庄子的翅膀”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写庄子生活的时代?
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沉重是自找的”?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有人认为结尾段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情绪。请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冷冷的夜雨
铁 枫
①仿佛是刹那间的事,一直狂躁地奔突于高楼广厦之间的狂风突然声势大减,变得气若游丝了,紧接着细密的雨丝就从幽邃、混沌的夜空里无声地飘落下来。冰凉的雨滴划过脸颊,锐利的寒意透过肌肤在心底迅速扩散开来,然而这浓浓的寒意却无法驱退心中焦躁的火焰——那辆每日载我回到栖身之处的夜班巴士,今晚不知何故久等不至。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还要在这个飘着冷雨的初冬深夜等待多久。
②我孤零零地伫立在狭窄的、勉强可以遮雨的候车亭里,头顶一盏昏黄的路灯下,晶亮的雨滴急速飞旋成一道道凌乱交织的线条,如同在表达一种浮躁而又无奈的情绪……此时的马路上冷冷清清,偶尔有行人经过,大都是低着头,行色匆匆。
③在马路的另一边,一间餐厅明亮辉煌的灯光无遮拦地倾泻出来,以其温暖柔媚的色调引诱每一个在寒冷中穿行的行人。我远远地注视着那些坐在灯光里细斟慢酌、谈笑风生的男男女女,心中隐隐掠过一缕失落和酸楚,说不清是为了什么。后来我注意到,在餐厅内一个灯光昏暗的角落里,一个中年男人独自坐着,目光总是在腕上的手表与窗外之间游移不定。看上去他是在等什么人,或者是这场突降的冷雨阻挡了他回家的行程。餐厅内再温暖再明亮,也终究无法取代家中妻儿的欢笑……在所有的词汇中,家是最为温暖的一个词儿,洋溢着关爱的馨香。没有家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家的人是无根的浮萍,值得悲哀。在许多真正的漂泊者眼里,“浪迹天涯、四海为家”这八个字中所包含的无奈与悲哀远远多过浪漫和洒脱。一个真正的漂泊者是不会崇拜漂泊的。
④这样想着的时候,那辆巴士终于姗姗而至了。在登上巴士的一瞬间,我稍稍犹疑了一下,下意识地觉着似乎有什么东西被我遗忘在站台上了,但是回头看看刚才站过的地方,什么也没有。车门咣的一声关上了,把细锐的寒风、绵密的冷雨和一些或焦躁或怅惘的心情关在了车外。
⑤车内空荡荡的,零星地坐着几个乘客。除了沉闷的马达声之外,听不见别的声音。忽然从邻座传来一阵压抑的咳嗽声。循声望去,那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膝上躺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看情形是他的女儿了。小女孩已经睡着了,她的父亲咳嗽的时候努力向一边偏着头,并用手捂着嘴,生怕吵醒她。路灯的光芒透过车窗,一束一束扫过女孩的脸庞:她微闭着双眼,脸上漾着幸福的微笑,腮边闪烁着快乐的红潮……恍惚间,我仿若回到十年前那个初冬的雨夜,父亲挽着我的手走在一段泥泞的路上,我几次险些滑倒,都是父亲那只厚实有力的大手牢牢把我抓住。黑暗中,温煦的父爱从父亲坚实的掌心传过来,令我为之深深陶醉,忘却了寒冷和恐惧……
⑥下车的时候雨已经小了,只是风更紧了,寒气沁骨。耳边的雨声淅淅沥沥,犹如肖邦奏响的《雨滴》。多年以前,当我第一次沉醉于这支绝美的钢琴曲中时,内心随之生发的是对生途艰辛、世事跌宕的嗟叹,而此刻,这支熟悉的旋律再度从心底奏响的时候,我已经走近被自己称之为“家”的狭小居所,和着那旋律的是一种安然恬淡的归属感。
假如说人生就是一场突降的冷雨那么谁能够拥有一个可以栖息和回归的地方保证自己一颗干燥而又从容的心不被淋湿谁就注定能够坦然地接近幸福。这场冬夜的冷雨也许很快就会过去,但愿一切长养于这场雨中的幸福感觉能够永恒。
第③段说“一个真正的漂泊者是不会崇拜漂泊的”,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画横线句子“觉着似乎有什么东西被我遗忘在站台上了”中,遗忘的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会遗忘?(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⑥段写对肖邦的钢琴曲《雨滴》的感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将第⑦段画横线的语句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说明理由。(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夜 桥
杜运燮
①这个小城里,我喜欢的只有它的桥。我原就喜欢桥了,而且几乎所有的桥,以及像桥的。也许因桥下总有一点水。我是欢喜水的,而像大家一样,更欢喜陆上有点水,水里有点陆地。这座桥在这寂寞的城里,便是稀罕的好去处。
②我去看它,多半在早上或晚上,有时是黄昏;很少在太阳像要晒死几个人才甘心的样子的时候。看风景原来就是早晚更适合。充足的阳光把一切照得纤毫毕露,光暗分明,固也是一种美,但总不如带点朦胧,更值得咀嚼回味。朦胧的记忆与幻梦常比眼前美丽,淡淡的忧郁给人一种难得的快乐。我也常常怀着年轻人惯有的说不出的怅惘独自立在桥上,度过许多怅惘的黄昏。
③从桥的此岸望到彼岸,虽不敢说十分清楚,但望着桥像一匹白布似的引诱你,总觉得那边比这边好。晚上我常来回在桥上走过一遍又一遍。在这一头时觉得那边更好些,到那头时,又觉还是这边好,如此反复了几次,于是只好说这是桥的魔术。
④现在我真要赞美桥的魔性了。一整天里所见所闻,给你积存的多少烦恼,只要晚饭后踏上这座桥便觉得轻松许多。看云彩由单调换上艳装,而终于消失于夜的降临;归鸟飞越过屋顶;暮霭从江底升起;水边人家的灯火落进水里烧成一条条弯曲的长链;我听得见自己脚步的安详,听只有自己听见的歌声徐徐吐出,如吐出只有自己看见的烟缕。桥上没有灯,大家看不清各自的脸色眼光,感到格外安稳,悠然抬头,银河又是一座装饰动人的桥,我更感激桥给我的幸福。
⑤桥的东端有一个卖香烟的荣誉军人与他的妻子,西端则是一个卖花生的老人,他们都是沉默的人,都一样对我每晚在桥上的徘徊感到奇怪。每一次走过他们摊子的旁边而转身时,都给我一种惊异的眼光。而我走路的姿势又是与桥上所有的行人不同;我喜欢把两手叉在胸前,或者放在裤袋里,夏天这样做的人很少,但我确觉得这样最容易使你变得安详,脑子里便于想些缥缈的事物。近年来变得更不实际了,仿佛人愈长大,幻想的翅膀也长得愈强健,更喜欢飞得高远,连晚饭后散步时也一样离开现实。其实桥上能看到的风景已是极好的:江水的尽头有紫色的山,轮廓朦胧,大约是蒙着所谓的雾;山脚下仿佛有一排树,但也就像是山的影,也像江水泛滥的水平线,反正是黑色的一圈,线条都很柔和;前面便是水边两排踩在高跷上的人家,每家红色的灯落在江里,现在竟都像无数小蛇游向江心;水上也有火,当然是船上的无疑,船上人也一样有个温暖的家,他们很少想到屋外是一片或是一排房子。
⑥南端的风景略略不同:山上有座塔,在温柔的夜色里,衬着后面微觉浅蓝的天壁,有飘飘欲仙的神情,望着它似也有要羽化升天的感觉;水上有一条渔船,船头烧一盆火,枯柴毕剥的声响还听得见,火的四周游着几只黑色的鸟,准备捕鱼,渔人轻轻地撑船,他的孩子在蹲着玩弄已得的鱼,船驾驶在水上,非常轻,犹如我的幻想飞过那万山的肩头……桥上忽然又来了两个盲人,互相依扶着,不用竹杖,慢慢走过桥的每一块木板,一面还拉着破旧的胡琴。他们的二重奏正奏着快板的《苏武牧羊》,失去那苍凉的好处,哀怨的语调还在。我听着,听着,竟忘却还在面对着那一只渔船。
⑦渔船远了时,我的幻想更远了,连自己也难说它正在什么地方。仍在导引着我的一星火,忽然隐进了船群,我也找到了自己。维持交通秩序的警察已走到身旁:“先生,不要停在这里。”看那年轻斯文的样子,声调又那么平和,我相信他也非常同情我的沉思入神。我也喜欢趁此走开。梦有醒的时候才显得可贵,忽然仿佛桥已消失,我正立在什么地方的边沿。
⑧“修道院”里的单调朗诵,也不曾绝灭了这一点点希望的脉息;这儿的少女,不是在发着幽然的哀鸣?荒凉的旷野也正伫立着拓荒者的耕锄。
⑨当然有时候希望会使人雀跃,有时候却又使人沉思。
⑩此刻,我们以身受来经历这大浮沉。大风浪使人们得以亲近,大地招手静待着善良而健壮的儿女归来;湖波像舌头一样舔着归客的创伤,微风似是深长而缄默的慰问。
似乎有人想张开口,但是唱不出歌来。湖滨的两条石桥,如在东西两岸擒住了谁的双手,不让他们打起拍子来重唱东井渔歌,只让过客对着湖滨的渔网发呆。有人打了一个呵欠,回忆和联想就乘着恬静的隙缝渗入了。什么时候能洗涤掉海边的蹄痕,让海涛自由地呼啸呢?如今,随着黄昏的消逝,我们将要熬过一个漫长的黑夜。湖畔鸡鸣,它该为过客报告黎明的行色。
一九四三年三月桂林
(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有删改)
文章第②段的叙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观全文,简析文章所表现的“桥的魔性”。(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⑤⑥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⑦段说“梦有醒的时候才显得可贵”,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错 位
吕 麦
他是电视台的一名优秀通讯员。
夏天的一个傍晚,他接到电话,说一辆轿车,从桥上“跳”到人工湖“冲凉”了。当他赶到事发现场时,120急救车“呜哇呜哇”地从他面前驶过。护堤上围观的人群,依然不肯散去。一台大吊臂,将一辆白色轿车缓缓拎出水面。
他一边打开DV,一边向旁边的人打听详情。得知车里的人,全被好心人救了上来,没什么大碍。这就好,这就好。他嘀咕着,站到高处,将DV对着吊车、人群、湖面……晚间本地的电视新闻,播报了这条片子。但随后,播音员说:那些救人不留名的“雷锋”,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然而,现场围观群众和救援人员的财物,遭遇严重失窃,折射出我们城市道德文明素质的缺失。
居然有人趁火打劫、浑水摸鱼?真是太可耻了!他有些义愤填膺,摩拳擦掌。他决定将这些蟊贼揪出来,将他们的面目、丑行,公布于众。于是,一连几天,他猫在房间里,反复回放DV录像,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的举动、表情。
最终,他将目标锁定在三个“下里巴人”身上。他们无一例外打着赤膊、神情委顿、眼光迷离,泥鳅似的穿梭在人群里。其中一个,还抱着婴儿,大概是用来打掩护的。他将三个疑似的贼特写,放大,印成相片,揣在随身背包里。
经过缜密推断,他认为这三个人,很可能是在现场附近干活的民工。于是,他他决定顺藤摸瓜。果然,没费多大周折,他在人工湖对面的一个小饭馆,逮到一张熟悉的脸:小眼睛,黑皮肤,蛤蟆嘴,一看就不是好鸟——这人是小饭馆老板。
他走进饭馆,要了一碗凉面,借故和老板搭讪,问这问那。
他突然话锋一转:“上星期,这边发生车祸,你晓得不?”
“晓得呀,我还去看了的。”
“我听说许多人丢了钱包、手机、衣服,你有没有丢?”
“大哥,我都不好意思说。那天出事的时候,我这里里外外二三十个客人吃晚饭。最后,一些人不但没结账,还顺手拿走了不少碗、碟、勺。”
他眼光咄咄:“那你就墙内损失墙外补?”
“啥嘛?我本来打算看一眼就回来。谁知道,车里头女人叫,娃娃哭,就赶快下水捞人吧。”
他愕然。他思忖片刻,觉得这些人,满心满眼都是钱,连做带偷,满嘴谎话。于是,他不动声色,拿出抱孩子男人的照片,问认识不,老板一看,说在门口见过,好像在前头工地上工。他黑着脸,付账,出门。
在一垛两米高的红砖墙上,他找到那人。开门见山:“那天车祸你在现场不?”
“是啊。”
“丢东西没?”
他苦恼地说:“我婆娘到现在还跟我打架。那天,他给我二百块钱,让我带儿子去买辆婴儿车。后来,我给娃买了辆旧车。余下的钱,买了洗澡盆、玩具、奶粉,还有一件汗衫穿在身上。回来的路上,有人掉湖里了,我就把娃和东西放岸边,脱下衬衫,搭车把上,下水救人。好家伙,上来后,我娃被人抱着,车和东西全不见了。我只好打赤膊,抱起娃喽。”
他举起DV将他和他的话拍了下来。那人就顿了顿说:“我现在只能多加班,到下月发工资,再给娃买车。我那个老乡更倒霉,脱下来的裤子、皮鞋,兜里的手机、现金,全让人抱跑了。结果,穿个裤衩,光脚在大街上跑……”
他招招手,请他下来,拿出最后一张照片说:“你说的是他不?”
“就是他。”
他问了他的手机号,将三个疑似的贼约到小饭馆,吩咐老板整几个菜,喝酒。“和俺们?”三个人脸上写满受宠若惊的疑虑。他点头,说:“我得跟你们郑重其事地赔个不是……”
(选自《新一代》2009年第4期)
“通讯员”对农民工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请用两个字的短语概括其变化过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下列两句话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1)他是电视台的一名优秀通讯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眼睛,黑皮肤,蛤蟆嘴,一看就不是好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简要分析三个“下里巴人”共同的性格特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描写了三个“下里巴人”在轿车“跳”进人工湖后,奋力勇救落水者却被人们怀疑为蟊贼的故事,最后误解虽被消除,但仍给人留下深深的思索。请你谈一谈他们有如此遭遇的原因。(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林清玄
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天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你打桨,我撑篙,拨破浮萍过小桥。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活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地踩在莲田的烂泥里。
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子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子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
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蛭,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得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
小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捧着莲子在莲田埂上跑来跑去,才让我感知,再辛苦的收获也有快乐的一面。
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莲花则是宝相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
我陪着一位种莲的人在他的莲田逡巡,看他走在占地一甲的莲田边,娓娓向我诉说一朵莲要如何下种,如何灌溉,如何长大,如何采收,如何避过风灾,等待明年的收成时,觉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许是我们永远难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莲子,都有一套生命的大学问。
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荷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日
纵观全文,谈谈标题《用岁月在莲上写诗》的含义及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中“梦境”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情感及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语言很生动,请在文中选择三处加以评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穆青的最后岁月
罗海岩
2003年10月10日子夜时分,京城暴雨倾盆。谁也没有注意到,在雨中有一辆轿车从首都机场向北京医院疾驰,车上的人在心中默默祈祷:一定要赶在老人闭上眼睛之前让他看一眼新书!车子停在医院住院部门前,他怀揣墨迹未干的新书,冒雨拾级而上,闯进了那个熟悉的房间。当新书展示在病床前时,老人已处弥留之际,人们的呼唤他或许能听到,但他的灵魂似已远行。三个多小时后,老人溘然而逝。
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
2002年9月,“穆青摄影展”在成都闭幕后,穆青感到肺部时有阵痛,经过检查,发现已有癌细胞在游荡,需要马上手术治疗。10月18日,他参加党的十六大闭幕式合影后,第二天即住进医院,并进行了肺部手术。
因癌细胞扩散,手术已经无能为力。虽然人们对穆青严格保密,但他体力日感不支,似乎已有不好的预感。经过认真考虑,他向前来看望的新华社领导同志,提出整理出版他的几本书的愿望。
他的内心深处一直认为,精神产品至高无上,唯有作品才是财富。现在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应该把宝贵的财富留给后人。
新华社党组了解穆青的心事,立即布署编辑事宜,决定抽调专人编辑整理《穆青通讯》、《穆青论新闻》、《穆青散文》三本书,同时要求新华出版社抓紧出版正在编辑整理的《穆青书法》和《穆青摄影》。
屈指算来,穆青先后在新华出版社出版了他的16本著作。当年他的《十个共产党员》一书组稿完成后,一家出版单位辗转前来约稿,穆青回答说,我的书都是在自己社里出啊!穆青的每部著作都给新华社带来荣誉,具有无以比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怎样收集和编辑成书,穆青自有他自己的想法。他给大家讲了几点原则:作品不是文稿的汇编,一些在个别年代里起作用的应景文章不要收入,有关名人和领导人的稿子要少,不要丢掉反映老百姓生活的内容;标题和内容基本不动,要维持原貌。后来,他在审核《穆青通讯》、《穆青论新闻》和《穆青散文》三本书的目录时,看到有些文章篇幅较长,就建议适当删减,别耽误读者时间,或做个提要,以方便阅读。
《穆青书法》和《穆青摄影》两本书,两本书稿在完成编排后,穆青一张张地审视和检查,有时一幅作品要看上十几分钟。性情中人的穆青,看到得意之作时,常常高兴得手舞足蹈,左看右看,摇头晃脑地一声声叫“好!”见到不满意的作品时,又非常执拗地非要拿下来,等身体好些时重写。大家劝他,这已经够好了,您不必追求完美了,因为大家都希望早日看到这本书。穆青并不以为然,他要把一生的最后一项任务完成得更好,不留一丝遗憾。
编辑穆青的书稿是幸福的,也是比较容易的事,因为他和气可亲,尊重别人的意见,哪怕别人说错了,他也只是笑着摇摇头而不轻易批评。同时,编他的书又最不容易,因为他的要求高,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个基准线。“聊发少年狂”的穆青,有时像老小孩一般可爱可亲。当范敬宜应穆青之约写来《正气浩然上笔端》的序言时,穆青一遍遍地阅读,喜不待言。文中预祝他用生花之笔,挥写更多更美的篇章。穆老一边嘱咐编辑一字不改,一边爽朗地给范敬宜打电话,欣然接受他的祝福。
老人、编辑们与病魔在拼搏中赛跑,一边是狂虐而肆意的侵蚀,一边是严谨、静谧的推敲和商讨,后者当然不及前者。10月9日,穆青病情骤变,不得不再次住进医院。住院前一天的晚上,他收拾完行装,靠在床头,再次拿起电话,要通了远在深圳负责印制的编辑,了解《穆青书法》和《穆青摄影》两本书的情况,一方面表示感激和谢意,一方面表述他企盼和热望看到这本书的心情。次日,他住进了医院,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选自《百年潮》2011年第11期,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运用倒叙的手法,引起读者的兴趣,写车中人的匆忙神情,也从侧面反映出对穆青老人的尊重。
B.穆青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新华社为纪念他编辑整理了《穆青通讯》、《穆青论新闻》、《穆青散文》《穆青书法》和《穆青摄影》等书。
C.穆青一生在新华社出版十六部作品,具有无以比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而给新华社带来荣誉。
D.编辑穆青的书稿是比较容易的事,因为他和蔼可亲;也是最不容易的事,因为他要求在编辑自己的作品时要讲原则。可以看出穆青对人和蔼可亲,对事一丝不苟。

E.文章结尾写到“次日,他住进了医院,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再次表达对穆青的敬仰之情,同时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2)做事如做人,本文回忆了穆青最后岁月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哪些伟大的人格,试作简要分析。
(3)穆青再和大家一同整理、编辑自己的作品时,有哪些想法和做法,请假要概括。
(4)穆青认为“精神产品至高无上,唯有作品才是财富。现在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应该把宝贵的财富留给后人”。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财富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