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为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八月是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古风延续至今。
材料二 在不知不觉中,西方的“愚人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到一些年轻人的欢迎,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却有走向衰落的迹象。有人认为,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华文明特点的传统节日受到冷落,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冲击。
(1)材料中提到的“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愚人节”、“圣诞节”属于传统文化的哪一方面的内容?(2 分)
(2)作为传统文化,这些节日有什么共同特性?( 4分)
(3)对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是应该一概保留,还是全部抛弃?
有专家认为,传统文化有双重作用,传统文化特色是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乃至社会全面进步的依托,但过于偏爱和僵化传统“粤味”,则难以跳出地域和“小传统”的限制,会使广东文化成不了大器,很难有积极作用。我们要大力革新岭南文化,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广东。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
革新岭南文化的途径是什么?请你提几条建议
2011年7月20日,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考察与企业家座谈时说:“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会管理,企业家的身上还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一句“道德的血液”,不仅是政府要求企业家对社会承担责任,更是对全体公民的殷殷期许。
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如何才能使全体公民都能流淌“道德的血液”?
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让传统美德在全世界发扬光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在全国范围内确立道德楷模,更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国,进一步认识中华文化,弘扬中华美德。以中华传统美德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更具有普世的价值。
(1)结合材料,分析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2009年11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开罗访问了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总部并发表题为《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的重要演讲,强调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融合,汇成了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各种文明都包含有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共同追求。中华文明有“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伟大思想。伊斯兰文明也蕴含着崇尚和平、倡导宽容的理念。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是人类社会应有的文明观。
结合上述材料,请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请你阐述这一文明观的理论依据。
(2)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伟大思想对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何启示
(12分)2009年以来, 某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不断加快改革和创新步伐,努力克服和解决经济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经济运行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快速平稳发展的态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角度分析某市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