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中,图甲为地表三圈环流剖面图(局部,N为北极点);图乙为某季节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字母所表示的纬度为30°、60°的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B处是____________风带,与图乙中____________处(a或b)的风向一致。
(3)图甲中C处是____________气压带,C与D处风带两者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在图乙所示季节,该气候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考虑海陆分布等实际情况,此季节b处的气候特征 ( )
A.炎热干燥 | B.高温多雨 | C.温和干燥 | D.温和湿润 |
(5)N气压带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气压带的成因是____________(动力或热力)原因。
依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8分)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是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区之一。为此,我国积极实施国际资源合作开发战略。据报道,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建议将远东的几百万公顷土地(下图中阴影所示区域)出租给外国投资者。我国投资者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下图是俄罗斯远东局部区域示意图:
(1)分析全球变暖对图示地区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4分)
(2)大豆是我国主要进口农产品之一。从土地资源和市场因素分析中国某企业拟在俄罗斯租地种植大豆的原因。(6分)
(3)指出我国西北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不当会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4分)
(4)归纳在俄罗斯租种土地对我国耕地利用的积极影响。(4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2013年春节期间,为满足乌鲁木齐市场的需求,大批的新鲜蔬菜瓜果从海南运往新疆。
材料二 海南、新疆两省区相关地图。
(1)海南和新疆发展农业生产的气候优势分别为 ( ) (2分)
A.光照 水源 | B.热量 光照 |
C.降水 热量 | D.热量 水源 |
(2)判断两省区的地形特征并说出判断依据。(6分)
(3)结合两省区的资源特点,分析它们各自的经济发展方向。(6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32分)
材料一:2003年四川名在都江堰市东北部蒲阳,毗邻火车站,建设了四川、江苏企业合作平台-—川苏都江堪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机城制造、电子产品、生物制药和特色食品等产业。
材料二:川苏都汉堰科技产业园位置示意图。
(1)简述都江堰市吸引江苏企业投资的有利条件。
(2)简述川苏都江堰科技产业园承接产业转移对两地产生的积极影响。
据下列材料和所学地理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借助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良好的区位条件及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和侨乡的优势,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1985年和2002年城市分布比较图)。但是现在,优势弱化,劣势凸现,竞争压力加大,新的经济动力又不够强大,领跑了中国经济20多年的珠三角,速度甚至落在了长三角之后,面临严峻挑战。
材料2:长三角扼据长江入海口,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两翼,区域内经济发达,人口城市密集,高校众多,是我国最大的都市圈。目前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了占18%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07年的财政收入中,长三角地区的贡献份额超过了1/4。
材料3: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苏南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
(1)20世纪8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较快的关键性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2)从“1985年与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比较图”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3)文中提到珠江三角洲“优势弱化,劣势凸现”当中的“优势”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劣势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再加上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由原来追求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使得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减弱,________面临困难。为此,珠江三角洲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正在以产业基础较好的________(城市)为基础,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4)该区正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核心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5)下图是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其中代表珠江三角洲的是________。
读“黄河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河上游地区重点开发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是______________,其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乙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人为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河流域下游的流域形态特征是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加快黄河中游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地方政府提出了下列两套方案进行了讨论。你认为哪套方案的经济效益更高?要保证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应注意采取哪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