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尔福格尔的《世界历史》中有如下记载:许多人利用铁路来到海边游览胜地——以前只有富人才可以去的地方。一个从前经常关顾此类名胜的上流社会人士毫不掩饰地对“一日游者”的反感:“他们塞满了海滩,上处喧嚷着,就是为了吸上一口新鲜空气。他们三两成群,男人总是穿着黑外套,抱着孩子,毫无生气;他们的妻子瘦弱苍白,看得出来同从前相比,还是尽量打扮一番……”材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人的生活状况是
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②继续受到富人的歧视
③有旅游等休闲活动 ④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④ | D.①②④ |
卢梭设想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契约,在这一社会契约中,每个人全部转让了自己的天然自由, 形成所谓公意。公意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这样,当个人服从公意时,他“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可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A.为权力分立制衡提供理论依据 | B.与“天赋人权”思想存在对立 |
C.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理论基础 | D.强调了集体意志对个人的尊重 |
有学者分析,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社会上层精英一直把民主看作洪水猛兽。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康德这些先哲们,对民主最大的恐惧是所谓“多数暴政”。而19世纪中期,“到处都在促进民主”。这位学者认为民主制度形成的动力是
A.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 B.民众广泛参与的革命 |
C.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 D.欧洲君主制普遍瓦解 |
马克思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对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A.罗马法具备了严格的法律强制性 |
B.罗马法巩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
C.罗马的扩张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展 |
D.法官滥用权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A.个体经营、集体经济 | B.精耕细作、平均主义 |
C.协作经营、按劳分配 | D.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
1937年年底,《时代周刊》将1937年的年度人物选定为蒋介石,而不是连任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或新登基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理由则是,“中国近代发生的事情,不仅仅构成一个警告,更是一个最后的信号,即白种人的负担将由一个更愿意承担的日本接过去。”《时代周刊》这一行动反映了
A.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对于蒋介石主持抗大局的认可 |
B.美日远东格局的改变将直接决定于国民政府的态度 |
C.其对于中国已经开始的全中华民族抗战持悲观态度 |
D.其对于日本在远东地区的“积极进取”持赞赏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