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金融危机,创造新奇迹。2010年3月3日两会的召开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国内外机者的眼球。以下是某记者与北京一市民的对话:
记者:两会召开了,你关心两会吗?
市民:当然关心啊!在新的一年里,大家都想知道今年国家会做出什么举措,解决人民的就业问题、生活问题。
记者:对这些问题你肯定有自己的很多想法和希望。你会如何把自己的想法和希望向两会传达。
市民:……
(1)请你运用民主决策的有关知识帮这位市民回答记者最后的问题。
(2)两会期间,许多网民纷纷在网上出谋划策。网民们的积极献言,这对两会决策有何意义?
网络问政已成为排解民忧、化解矛盾的“直通车”,也成为反腐、行风监督的“千里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网络问政之探讨:建设法治政府,推进科学民主决策的重点和难点在基层,特别是当前网络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日益加深,对基层政府如何更好地加强民主、科学、依法决策提出了新的考验。徐州市在制定规范性文件、重大项目建设等具体的重大行政决策中,一直积极探索通过网络征求群众意见,扩大网民参与政府决策等新途径、新方式。
请简述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重要意义。(16分)
网络问政之规范:《半月谈》在扉页上公布新华网网址,辟出《热点声音》专栏,欢迎广大网民对社会热点问题谈自己的看法。下面是选取的两个热点声音。
声音一:一个个“萝卜坑”其实是一个个蚁穴,让泥土变得蓬松,给政府公信力大堤带来了极大的危险。(近来不少地方机关和事业单位在招聘中“因人设岗”“量身定做”的丑闻相继曝光,被网友戏称为“萝卜招聘”)
声音二:民众有权利问(政府)这样的问题:“你是怎么花我们的钱的,这些钱都是为我们所花的吗?”
网民网上留言质问、批评政府体现了公民哪种政治权利和自由?请简要说明正确行使这种权利的要求。(9分)
民以食为天,关注食品安全,有利于民生,有利于社会和谐。
材料一近年来曝光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有:2006年北京的“红心咸鸭蛋”事件和上海的“多宝鱼”事件,2008年的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和人造“新鲜红枣”事件,2010年的“地沟油”事件和海南“毒豇豆”事件,2011年再度曝光的河南“瘦肉精”事件和上海“染色馒头”事件,饮料企业违规添加塑化剂事件,跨越十几个省生产、贩卖“地沟油”事件……,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事例,使中国的食品安全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加强食品安全立法的呼声十分强烈。人们期望能通过《食品安全法》的制定和落实,给食品安全以相应的法律保障。
材料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2011年在天津考察时强调;“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怒斥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事件,称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严重,也被认为是高层有关食品安全点名最具体、指向最集中、措词最严厉的表态。“要加大食品安全重点整治力度,重典治乱必须重拳出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李克强在出席全国食品安全工作专题会议时这样强调。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关于依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和相关职务犯罪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级检察机关立即排查一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和相关职务犯罪案件的线索。
(1)结合材料一,请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7分)
(2)根据材料一、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回答,国家为什么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12分)
核能被认为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核能的和平开发和利用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核泄漏事故的发生又会造成一定的灾难。
2011年9月12日,法国南部加尔省马库勒核电站的一座处理核废料的锅炉发生爆炸,造成1人死亡,4人受伤。作为核能大国的法国,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制定新的能源战略,加强能源多样化,力争未来将法国核电站总发电量的比例降至50%。
在当前中国加速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煤炭等化石燃料无法解决电力供应紧张和节能减排等压力问题,新能源如风电、大阳能、水电资源等因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难以发挥主要作用。开发利用清洁高效能源的核电,是中国能源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说明如何看特合理开发和利用核能。(12分)
食品添加剂因可以改善食物品质、口感而被广泛应用到食品加工领域。由于滥用和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近段时间,关于食品添加剂的事件频发,“三聚氰胺”、“染色馒头”、“瘦肉精”、“塑化剂”等报道接二连三地见诸报端,食品变“毒品”。食品添加剂在广大消费者心中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通过科学研究和实验,不使用防腐剂也具有危险性,因为变质的食物往往会引起人们食物中毒。另外,防腐剂除了能防止食品变质外,还可以杀灭曲霉素菌等产毒微生物。因此,国家禁止滥用和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要求企业必须按国家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有关知识分析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过程。(10分)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针对我国经济社会运行中出现的物价上涨、行业、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把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结合材料,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理论依据。(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