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丽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丽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
(2)小华同学,用手敲鼓,鼓面发出响声,但是他看到鼓面几乎没有什么异样.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 _______.
(3)小明、小丽等同学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物质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所示,接通瓶中的手机,随着向外不断抽气,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_____.(选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_______(选填①或②)是正确的.
(4)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
A.猜想与假设; | B.得出结论; | C.分析归纳; | D.实验研究;E.提出问题. |
你认为小明他们的第二个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 ______ .(填字母序号)
公共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如果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车上的乘客是 的;如果以 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通过的路程是乙的2倍,乙运动的时间是甲的1.5倍,那么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是 .
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则尺的分度值是 ,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
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200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800m,这个物体在最后100m的路程中的速度是 m/s,所用的时间是 s.
某同学的测量记录中忘了写单位,请替他补上:某一同学的身高为1.63
,教室的长为90
,窗户的高为1.1
,课本的宽度为13.84
,一枚硬币的厚度为2.4
,正常运行的客车速度是100
,骑自行车的一般速度是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