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玄,字原功。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十岁,有黄冠师注目视玄,谓贯之曰:“是儿神气凝远,日光射人,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部使者行县,玄以诸生见,命赋梅花诗,立成十首,晚归,增至百首,见者骇异之。年十四,益从宋故老习为词章,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弱冠,下帷数年,人莫见其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
延祐元年,诏设科取士,玄以《尚书》与贡。明年,赐进士出身,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调太平路芜湖县尹。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豪右不法,虐右不法,虐其驱奴,玄断之从良。贡赋征发及时,民乐趋事,教化大行,飞蝗独不入境。改武冈县尹。县控制溪洞,蛮獠杂居,抚字稍乖,辄弄兵犯顺。玄至逾月,赤水、太清两洞聚众相攻杀,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地谕之。至则死伤满道,战斗未已。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培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玄喻以祸福,归为理其讼,獠人遂安。
召为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致和元年,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时当兵兴,玄领印摄院事,日直内廷,参决机务,凡远近调发,制诏书檄。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延中,玄极言无隐。科日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之。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载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史官中有悻悻露才、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五年,帝以玄历仕累朝,且有修三史功,谕旨丞相,超授爵秩,遂拟拜翰林学士承旨。
十七年春,乞致仕,以中原道梗,欲由蜀还乡,帝复不允。时将大赦天下,宣赴内府。玄久病,不能步履,丞相传旨,肩舆至延春阁下,实异数也。是岁十二戊戌,座于崇教里之寓舍,年八十五。帝赐赙甚厚,追封楚公,谥曰文。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属:连缀 | B.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意:意料 |
C.玄喻以祸福,归为理其讼喻:打比方 | D.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俟:等到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欧阳玄才干卓异的一组是 ( 3分 )
①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 ②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 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 ④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⑤科目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⑥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②④⑤ | D.①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欧阳玄学习过《孝经》《论语》《小学》等著作,很小就能背诵,一天能记下几千字。部使者让他作诗,他立刻作成十首。 |
B.欧阳玄上任后不畏惧当时的豪门大族,严惩了虐待奴仆的这些人。他赋税征调及时,使得芜湖县的政治清明。 |
C.武冈县有人聚众打杀闹事,很多官吏对此无能为力,但欧阳玄却能够以自己清廉的官声正确处理,武冈于是安定了下来。 |
D.皇帝特别看重欧阳玄,让他兼理国史院事务,参与决策机要事务,还让他负责编修史书。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2)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小题。
汪乔年,字岁星,遂安人。崇祯二年起工部,迁青州知府。乔年清苦自励,恶衣菲食,之官,携二仆,不以家自随。为青州,行廊置土锉十余,讼者自炊候鞫,吏无敢索一钱。
十四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时李自成已破河南,声言入关。乔年疾驱于商、洛,不见贼。贼围开封,三边总督傅宗龙亦至陕,议抽兵括饷,则关中兵食已尽,无以应。宗龙、乔年握手欷歔而别。未几,宗龙败殁于项城,乔年流涕口叹曰:“傅公死,讨贼无人矣。”已,诏擢乔年兵部右侍郎,总督三边军务,代宗龙。部檄踵至,趣出关。是时,关中精锐尽没于项城。乔年曰:“兵疲饷乏,当方张之寇。我出,如以肉喂虎耳。然不可不一出,以持中原心。”乃收散亡,调边卒,得马步三万人。
十五年正月,率总兵贺人龙、郑嘉栋、牛成虎出潼关。先是,临颍为贼守,左良玉破而屠口,尽获贼所掳。自成闻之怒,舍开封而攻良玉,良玉退保郾城,贼围之急。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吾舍郾而以精锐攻其必应,贼必还兵救,则郾城解矣。郾城解,我击其前,良玉乘其背,贼可大破也。”诸将皆曰:“善。”乃留步兵火器于洛阳,简精骑万人兼程进。
二月二日,乔年入襄城,分人龙、嘉栋、成虎军三路,驻城东四十里,而自勒兵驻城外。贼果解郾城而救襄城。贼至,三帅奔,良玉救不至,军大溃。乔年叹曰:“此吾死所也。”率步卒千余入城守。贼穴地实火药攻城,垣墙尽碎,左右环泣请避之,乔年口足蹴其首曰:“汝畏死,我不畏死也。”十七日,城陷,杀三贼,自刭不殊,为贼所执,大骂。贼磔杀之。襄城人建祠以祀之。
(选自《明史·汪乔年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部檄踵至 踵:接连 |
B.良玉乘其背 乘:顺应 |
C.简精骑万人兼程进 简:选拔 |
D.而自勒兵驻城外 勒:统率 |
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①左良玉破而屠口
②乔年流涕口叹曰
③乔年口足蹴其首
A.①之 ②而③因 | B.①之 ②而 ③以 |
C.①其②而 ③因 | D.①其 ②而③以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 |
B.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 |
C.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 |
D.乔年与诸将议曰/郾城危在旦夕/吾趋郾贼/方锐难/与争锋/吾闻襄城距郾/四舍贼老寨咸在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乔年任青州知府时,在行廊砌多个锅灶,来打官司的人交一点钱就可自己烧饭以节省开支。 |
B.在宗龙败亡后,皇帝下诏书提升乔年担任兵部右侍郎,总管三边军务,接替宗龙的职务。 |
C.在郾城危急时,乔年放弃郾城,用精锐兵力攻打襄城,使贼兵回师来救郾城以此解除危机。 |
D.乔年进入襄城后,贼兵果然来救襄城,可三个大将都逃了,良玉的救兵又没到,乔年被俘。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 分)
①议抽兵括饷,则关中兵食已尽,无以应。(3 分)
②贼穴地实火药攻城,垣墙尽碎,左右环泣请避之。(4 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汪乔年“不畏死”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延年,字幼公,本大将军霍光吏,首发大奸,有忠节,由是擢为太仆。光持刑罚严,延年辅之以宽。治燕王狱时,御史大夫桑弘羊子迁亡,过父故吏侯史吴。后迁捕得,伏法。会赦,侯史吴自出系狱,廷尉王平与少府徐仁杂治反事,皆以为桑迁坐父谋反而侯史吴藏之,非匿反者,乃匿为随者也。即以赦令除吴罪。议者知大将军指,皆执吴为不道。延年乃奏记光争,以为“吏纵罪人,有常法,今更低吴为不道,恐于法深,不合众心。延年窃重将军失此名于天下也!”光以廷尉、少府弄法轻重,皆论弃市,而不以及丞相。延年论议持平,合和朝廷,皆此类也。
见国家承武帝奢侈师旅之后,数为大将军光言:“年岁比不登,流民未尽还,宜修孝文明政,示以俭约宽和,顺天心,说民意,年岁宜应。”光纳其言。吏民上书言便宜,有异,辄下延年平处复奏。
昭帝末,寝疾,征天下名医,延年典领方药。帝崩,昌邑王即位,废,大将军光、车骑将军张安世与大臣议所立。时宣帝养于掖廷,号皇曾孙。延年知曾孙德美,劝光、安世立焉。宣帝即位,褒赏大臣,延年以定策安宗庙,益户二千三百,与始封所食邑凡四千三百户。
延年为人安和,备于诸事,久典朝政。霍光薨后,子禹与宗族谋反,诛。上以延年霍氏旧人,欲退之,而丞相魏相奏延年素贵用事,官职多奸。遣吏考案,但得苑马多死,官奴婢乏衣食,延年坐削户二千。后数月,复召拜为北地太守。延年以故九卿外为边吏,治郡不进,上以玺书让延年。延年居父官府,不敢当旧位,坐卧皆易其处。是时,四夷和,海内平。延年视事三岁,以老病乞骸骨,天子优之,赐安车驷马,罢就第。后数月薨,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议者知大将军指指:旨意 | B.年岁比不登登:丰收 |
C.备于诸事,久典朝政典:主管 | D.上以玺书让延年让:使……退让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杜延年性情宽厚、为人安和的一组是
①首发大奸②今更低吴为不道,恐于法深③宜修孝文明政
④劝光、安世立焉⑤以定策安宗庙⑥延年居父官府,不敢当旧位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④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延年原来是大将军霍光的属吏,因为首先告发大奸而被破格提拔,后又因他是霍光的旧属而被皇帝免官。 |
B.桑迁在逃亡时曾留宿于父亲旧下属侯史吴家中,桑迁被抓后被处死,侯史吴也因此事受牵连而入狱。 |
C.昭帝驾崩后,昌邑王即位后又被废黜,杜延年劝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张安世立皇曾孙为帝,得到他们同意。 |
D.杜延年为官多年,善于处理各项政务,虽有小误,但仍多次获得皇帝的信任、赏赐,去世后被追封为敬侯。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以廷尉、少府弄法轻重,皆论弃市,而不以及丞相。
(2)延年视事三岁,以老病乞骸骨,天子优之,赐安车驷马,罢就第。
阅读《归去来兮辞》(文略),完成小题。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眄庭柯以怡颜;怡:使……愉快。 | B.景翳翳以将入;景:景色。 |
C.乃瞻衡宇;瞻:看见。 | D.审容膝之易安;审:明白,知道。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 B.乃瞻衡宇/乃设九宾礼于廷 |
C.策扶老以流憩/云无心以出岫 | D.门虽设而常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下列表述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认为,人寄身于天地之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应该顺应自己的心意来决定行止,不要违背自己的心愿,整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
B.作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是既不愿到处奔走以求荣华富贵,也不期望到皇帝的故乡游玩。 |
C.作者的人生态度是顺随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地享尽其余生。 |
D.最后一段文字虽不免消极,但确是发自内心的,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脱身引退后的痛苦反省与体验。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
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禽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乱,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奇:奇妙 |
B.以章献起于寒微起:出身 |
C.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危:危险 |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弛:延缓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②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
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
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①迪深厚有器局②部勒骁锐士,禽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 B.②③④ | C.②③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阴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禽贼,斩以徇。
(2) 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3)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吏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吏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于是下吏莫不自励。后为大司农。芝奏曰:“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方今二虏未灭,师旅不息,国家之要,惟在谷帛。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明帝从之。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选自《三国志·魏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诡责:要求 |
B.县掾吏穷困穷困:贫穷 |
C.师旅不息师旅:战争 |
D.不矜廉隅廉隅:棱角,比喻品行方正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司马芝“为政有方”的一组是()
①母老,唯在诸君②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
③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④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⑤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⑥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
A.①②④ | B.②③⑤ | C.①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芝很孝顺。当他避乱荆州时,在鲁阳山遇到了贼寇,同行的其他人都撇下亲人逃跑了,只有他守护着老母亲,他的言行使贼寇放弃了对他的伤害。 |
B.司马芝不畏豪强。他担任菅长时,派遣郡主簿刘节的宾客王同等人服兵役,掾吏认为此事必不成,虽然刘节百般阻挠,但最终王同等人还是服了兵役。 |
C.司马芝性格耿直,不徇私情。宫中的太监想托他办事,不敢开口讲,就想通过他妻子的伯父董昭传话,然而董昭也很害怕他,所以就没有帮太监的忙。 |
D.司马芝善于教导下属。他认为君王制定了法令却有人违犯,是君主的不足,官吏触犯法令让君主知道了,就是官吏的灾祸。他的这一观点对下属很有启发。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为大宗,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
(2)与宾客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