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某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余的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温度(℃)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光照下吸收CO2(mg/h) |
1.00 |
1.75 |
2.50 |
3.25 |
3.75 |
3.50 |
3.00 |
黑暗下释放CO2(mg/h) |
0.50 |
0.75 |
1.00 |
1.50 |
2.25 |
3.00 |
3.50 |
下列对该表数据分析不正确的是
A.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在35℃时该植物能生长 |
B.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均保持在20℃的条件下,该植物![]() |
C.昼夜不停地光照,该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温度是30℃ |
D.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在3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温度在l0℃时的2倍 |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 B.一定能固定CO2 |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 D.一定是植物 |
下列不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A.海底火山爆发形成的新岛上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
B.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
C.河流因为堵塞而成沼泽,上面长出了许多新的植物 |
D.某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破坏后,又长出新的植物 |
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A.生物进化 | B.外来物种入侵 | C.初生演替 | D.次生演替 |
在气候条件合适的条件下,从裸露的岩石开始的初生演替的完整过程是
A.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
B.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 |
C.地衣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
D.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 |
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松毛虫繁殖力强 | B.马尾松抗虫能力差 |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 D.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