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治水使中华民族走向融合和统一。但时至今日,洪涝灾害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称之为“最大硬伤”、“明显短板”。现代社会,水利是“重要条件”、“基础支撑”、“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注重科学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 日前农村水利建设中最大的问题是所谓“最后一公里”的建设缺位问题,尽管利用国家投入修建了水库、主渠道等,但却难以通到田间地头。“最后一公里”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千方百计加大财政预算内投入,以“政府引导、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培养
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农田水利建设技术管理人员队伍;把“最后一公里”作为农田水利建设重中之重来抓。
【注:最后一公里(Last kilometer),在英美也常被称为Last Mile(最后一英里/最后一公里),原意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被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后的而且是关键性的步骤(通常还说明此步骤充满困难)。】
(1)结合材料一,用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说明我国加快水利发展的必要性。(4分)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最后一公里”农田水利建设?(6分)
(3)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怎样支持“最后一公里”农田水利建设?(8分)
依据材料,运用《经济学常识》的相关知识,说明巴西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何启示。
(38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绘制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部分)
注:【】内为五年累计数
材料二:预期性指标,就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来实现,政府要创造一个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约束性指标,就是在预期性指标基础上,强化了政府必须履行职责,是政府必须实现、必须完成的指标。
(1) 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需要各类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个人、应该如何促进上表中目标的实现。
(2) 依据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国家应该怎样改善宏观调控。
(3) 分析材料一中的民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指标,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内容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繁荣发展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人认为,应该优先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有人认为,应该优先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
(4) 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评析上述两种观点。
为制定“十二五”规划,国家组织国内67个部门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1万多名专家深入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系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提出新对策、新举措;努力做到符合规律、符合国情。8个调研组分赴13个省区市,并到上百个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实地调研,为顺利制定“十二五”规划奠定了重要基础。
(5)结合过材料,分析相关部门和专家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12分)
(12分)
材料一:应英国首相布朗邀请,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于2009年4月1日至3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20国集团领导人第2次金融峰会。会议发表公报在文字表述上也照顾到双方的关注焦点,但美国和欧盟在危机面前仍颇有距离的分歧为世人关注。中、巴、俄、印的财政部长再次强调,必须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改革。
材料二:4月3日至4日,北约成立60周年纪念峰会在德法两国举行。会议议题涉及阿富汗局势、北约与俄罗斯关系,以及下一任北约秘书长人选等。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材料二中所说的国际组织按成员性质和地理范围应如何分类?(2分)
(2)如何看待包括北约在内的各种国际组织?(4分)
(3)中国怎样处理与国际组织的关系?(6分)
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在欧洲大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起资本主之国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更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影响波及整个欧洲。在经历多次反复之后,英国逐步形成稳定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法国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有人认为,“既然都是推翻封建统治建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两国的政体没有什么不同。”请你对上述观点进行辨析。(12分)
2010年10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该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社会保险法自2007年12月第一次审议,到今天刚刚通过,差不多审议了3年的时间,共审议了4次。一般的法律案审议3次,这部法律案审议了三年四次,可以看出社会对这部法的关注,而且也可以看出来,这部法涉及的问题非常重大,涉及的制度特别复杂。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有一些亮点,有一些制度上的突破。第一,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我国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保体系,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成就。第一次审议的时候,应该说法律草案规定的覆盖面还是有限的,这三年的过程也是社会保险制度不断推进的过程,也是公民、企业和政府社会保险意识提高和增强的过程。
运用哲学知识分析“三年四次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有一些亮点,有一些制度上的突破”是如何体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