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孔 孟           黄仁宇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有《论语》,则有《孟子》。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是,《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那样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和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做得不好就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是他又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认为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的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而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而产生。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家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的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孔子虽不屑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两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对其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出了一腔复古的热忱。孟子则被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明白,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济事的。
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巨大的影响。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              (原文有删改)
关于造成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最主要原因,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和孟子两人的个性不同。
B.《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
C.从孔子到孟子,中国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
D.孟子所说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而孟子却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忧国忧民之心。
B.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既要靠学习和自我约束,又要靠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的纠正错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纯粹是由自我产生的。
C.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做事讲究礼尚往来,而孟子则根本不尊重“礼”,行事全凭己意。
D.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性的,虽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但这种不稳定是可以平息的;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剧烈的,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

E.自宋朝以后,《孟子》就取代了《论语》,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成了科举取士的标准,从此以后,对中国的思想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请联系全文,回答造成孔孟思想、言行不同的原因。
                                                                     
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根据文意分点概括说明。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2~15题
落花枝头
谢大光
  ①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②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③循着被雨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④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子实新萌;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⑤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⑥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已,抒解愁肠。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
  ⑦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向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12.文中加点的“未果之花”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在本段中应如何理解?
答:

13.第①段中加有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

14.文章的第⑤自然段是作者对“落花”的礼赞,“落花”究竟有哪些品格值得作者礼赞的呢,请分条概括。
答:
15.文章的③④两个自然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石榴花果满枝的景象,而文章的标题却是“落花枝头”,这样写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雨中童真
丛维熙
雨很活泼,很浪漫,也很有诗意。但是,大概只有真心热爱大自然、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才会发现其中的美妙吧。
儿时最爱看雨,觉得它神秘莫测。家乡的老人说,天上有一条银河,雨是银河决了堤,倾倒下来的天水。还有的老人说,那是老天爷与他媳妇打架时,玉皇娘娘流下来的眼泪。
当时,我虽然不懂科学知识,但也不相信这些民间传说——管它是从哪儿来的,反正下雨能给我快乐。记得儿时每到枯雨的大旱之年,家乡人都要求雨,人人头上戴着一个柳条弯成的帽子,冒着赤日炎热,抬着猪、羊、鸡、鸭,敲锣打鼓地走到河边。在一片祷告声中,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用力将它们抛向河心,以求上苍的老天爷与地下的龙王爷,能体恤大地之焦渴,下一场及时雨。每逢这个时刻,我与许多小伙伴,也要在其中扮演求雨的角色,用童谣向苍天献上一片童真:老天爷/下大雨/蒸了包子往上举/老天爷/别晴天/煮了饺子往上端……
但是老天无言,碧透的蓝天上没有一丝云影……
这是我儿时有关雨的悲情童话。当然,家乡也有大雨滂沱的日子。这是我最为动情的时候。我喜欢在云雨蒙蒙的田野上,木偶般地呆望着林间百鸟在雨幕中疾飞归巢,听夏蝉因落雨而歌声沙哑。自从开始学习古诗之后,雨在我心中的形象陡然升值,它不仅仅是我的玩伴,而嬗变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一种思绪。记得,当我读到杜牧的《清明》诗章后,乡间的牧童、田野的驿道、小镇湿淋淋的酒幌以及树叶上流淌下来的水珠,都能引起我神秘的幻想。这个雨中美丽的田园画面,曾支配我戴上草帽,冒雨离开家院,在密集斜飞的雨丝中,去寻找那幅恬静而富有诗情的一隅。当然,在家教十分严格的书香家庭,要想雨中上街总要找一个十分确切的理由。爷爷雨天总是要喝上几盅酒的,我说我给爷爷上酒馆里买酒。娘把涂着桐油的雨伞递给我,我却偏偏戴上草帽,提起酒壶便跑出家院。
雨中寻找诗情,实在是一件乐事。虽然我所住的小镇不是杏花村,但街上的酒馆还有那么几家。因而尽管在落雨街道上,没有发现牧童,也没有找到杜牧诗中“牧童遥指杏花村”的画面——我的两只布鞋被积水湿透了,小小草帽覆盖不到的身子,雨水把我淋成了一只落汤鸡,但我并不因此而失意;因为那些雨中的匆匆行者,以及小镇酒馆前悬挂于空中被淋湿了的酒幌,都给了我童心幻觉中的某种满足。
到了酒店,我已成了水人,酒店老掌柜给我的酒壶灌满了烧酒之后,大概是觉得我那水淋淋的样儿有点可怜,顺手抓起一把花生米,塞在我的巴掌里。他探头往天上看了看,对我说:“过一会雨就会停了,你先在这儿吃花生米,不会耽误你爷爷喝酒的。”
听他一说,我连花生米也没吃一粒,就一头扎进雨帘之中——我不愿意等雨停下来,我喜欢在雨中回家。“你……”他在后边朝我喊着,“你会淋出病来的。”
我理解他的好心,但是他不理解我的那颗童心。他哪里知道我的心田里,深藏着在雨中求索的秘密?那是古人杜牧,赐给我的一个雨中的情梦,那诗中的意境如同勾魂一般,让我走进雨幕,被淋成了一个小小的水鬼!
多少年过去了,每逢潇潇春雨飞落人间时,那逝水流年的童真往事,便出现在密集的雨丝之中。
18.作者在文章的第三段为什么用较多笔墨写了家乡人求雨这一情节?
19.“雨中寻找诗情,实在是一件乐事”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作者为什么喜欢雨?通过写雨,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21.本文表现了一种“令人心醉的童心童趣”,请结合文本做具体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瓦的音乐
①断断续续下了几天的雨,到黄昏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本来想出去走走,屋檐水霍霍地流下来,分明告诉我雨越下越大了。也罢,今夜就安下心呆在屋里,独自受用这无边的雨意吧。
②我的居所是几间瓦屋。这种过时的建筑懒懒散散地分布在城市的一隅,恰为喜欢怀旧的人们营造出古朴的意境,更何况我从小长在乡间,对原汁原味的雨声有着久违的想念。这些瓦屋据说很快要被拆除了,这当然是一桩好事。但对于听雨而言,瓦屋却是难得的佳处。身居高楼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听雨是不存在的,雨是世上最轻灵的东西,能将那厚重的钢筋水泥敲响吗?瓦屋就不同了,它不像楼那样庞大而僵硬,雨滴敲在上面,立即发出好听的声音。身居瓦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自然的福气。
③瓦似乎是专为雨设置的乐器。平常里它们总是一言不发,一旦雨滴接踵而至,瓦的音乐就丁丁的奏响了。那声音酷似古筝,清脆且韵味十足,在黑夜里向四面八方弥漫。雨势急骤,琴声就慷慨激越,如万马奔腾,百鸟齐鸣,又如两军交锋擂鼓助阵。雨势减缓,音乐也就跟着弱下去,像激战过后的短暂休憩,又像是“冰泉冷涩弦凝绝”。雨声大概是世界上最繁复难解的音乐,你听,那节奏那旋律,似混乱不堪又包罗万象。而那些尽职的瓦片只是专注地演奏着,听雨人的脑海中便漫出不尽的情意。
④实际上,一个人愿意坐下来静静听一回雨,他的心中一定有了某种牵念和感喟,尽管有时是淡淡的,连自己也难以察觉。雨丝最能扯动昔日的情思,雨声也最易叩响感情的门环。垂老的将帅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回味,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想……
⑤我曾困惑于古人填词作诗,为何总喜欢运用雨的意象。今夜瓦屋听雨,算是有了一些了悟,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心灵的遥相呼应,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秋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少不更事的时候,并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人间沧桑的暮年,方才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之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⑥雨还在屋顶轻轻地弹唱。我忽然想到,在这座脚步繁忙的城市里,还有多少人能摈弃尘世的杂念,如此投入地听一回雨呢?
16、从第②段看,作者能“独自受用这无边的雨意”的原因是什么?


17、第③段对“瓦的音乐”分三个阶段做了细致的描绘,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18、第④段“一个人愿意坐下来静静听一回雨,他的心中一定有了某种牵念和感喟”,综观全文,你认为作者这次瓦屋听雨,心中有了怎样的牵念和感喟?

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
人淡如菊文藏金
刘心武
①我大声呼唤:“林大哥!心武看你来了!”他瞪圆眼睛望着我,稍许,现出一个非常强烈的笑答,笑完,我再呼唤,他再回应一个微笑,依然目不转睛地望着我。约四十分钟后,仙去。这是2009年4月11日下午的事。30年来林斤澜大哥一贯对我释放人性中至善至美的光辉,他甚至把生命最后的笑容赐予了我,这笑容丰富的含义将滋养我的余生。
②在关于他仙去的报道里,出现了“近看像赵丹,远看像孙道临”的形象描绘,还有“怪味小说家”的提法,有“汪曾祺得到了充分评价,林斤澜没有”的喟叹,我很欣慰,因为这些形容、提法、感慨都是我曾公开表述过的,源头在我。
③年年春节要给林大哥电话拜年。2006年他接电话时呵呵大笑:“心武你怎么又暴红起来!你把你那红运分给我点好不好?哈哈哈……”我的几次暴红林大哥都跟我开过玩笑。林大哥人淡如菊、与世无争,是口碑相传的。但他绝不装雅充圣,他跟记者说过他也是俗人,对名对利并非一点也不在乎。我早在1980年7月就公开发表一篇文章,称他的短篇小说如“怪味鸡”、“怪味豆”,可称“怪味小说”,我跟他多次细聊过他的一些作品,如《姐妹》,素描一对姐妹在抗日救亡时代不同的生命流向,读后觉得“无主题”,“太朦胧”,却又“甚舒服”、“心被挠”,他很高兴,承认我算知音,但也呵呵自嘲:“你那‘怪味小说’的提法,煞费苦心,可是根本流传不开啊!”后来有黄子平写了很扎实的评论,用“老树的精灵”来浓缩对他的评价,可惜影响也很有限。现在尽管人们频频称道他的人品、文品,但究竟他在现当代汉文学短篇小说的美学贡献上达到了一个什么高度?还欠评论。
④林斤澜和汪曾祺有“文坛双璧”之称。但起码到目前为止,还是汪响林喑的局面。我对汪非常尊重,但我必须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对他的评价似已到顶。依我看来,汪的第一贡献是执笔写出了现代京剧剧本《沙家浜》,把“三突出”的美学公式体现得天衣无缝。第二贡献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他等于是代其老师沈从文“继续写小说”,把中断了30年的沈氏香火续上了。总体而言,汪的小说创作是前有师承、后有众多“私淑弟子”的。林斤澜却是绝对独家,前无师承,旁无流派,后无弟子。他非常孤独。而能乐乐呵呵在孤独的艺术追求中不懈地跋涉,这艺术骨气几人能比?
⑤其实张爱玲原也孤独寂寞,谁知夏志清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轰隆隆地把她和沈从文的价值呈现到金光眩目的程度。有人揭出夏写此书接纳了不洁的赞助,更指出他政治立场的问题,又说他那用英文写成的书沉寂了很久,到30几年前才先在台湾后在大陆“引爆”,颇不以为然。我与夏先生有接触,觉得他是个性情中人,是位值得尊重的学者。我读他那本小说史的中译本,就他分析张爱玲《金锁记》一段而言,确好比从荒原里掘出黄金,那评论的功力不能不服。尽管现在嫌张厌张贬张斥张的言论也理所当然地出现,但喜张迷张赞张崇张的风潮并未过去,一本被张自己宣布永不要面世的《小团圆》最近竟在海峡两岸隆重推出开始热销,便是证明。
⑥林斤澜人已去而作品尽在,他的短篇小说的美学价值并没有被充分揭示出来,那是一座富矿,而且可能还不是煤矿铁矿而是金矿钻石矿。期待有内地的“夏志清”出现,像把一度尘埋的沈从文、张爱玲及钱锺书的《围城》一书的价值开掘出来,先震动学界,继而推广到一般阅读者那样,让我们终于明白,林斤澜不是随便赞他几声人品或对他的小说讲几句“好话”就能搁到一边的。神州大地,或许某一时段会因有评论家将他作品的美学价值挖掘出来而出现“林热”。
⑦有人或许会说,林的小说既然内涵朦胧风格怪异,恐怕不具商业价值,永难轰动流行。请问《尤利西斯》好懂吗?《围城》真那么好看吗?厉害的评论,会具有震撼力、穿透力,引导阅读,酿成潮流,而出版商和一般阅读者,都不会放弃机会,在一个时代的文化格局里大赚雅钱和附庸风雅——雅文化的养成。
⑧我想,敬爱的林大哥吗?这时一定在天堂呵呵地笑我。
(有删改)
19.文章开头结尾都写到林斤澜的“笑”,有什么作用?
20.从全文来看,林斤澜具有怎样的人品和文品?
21.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写汪曾祺和张爱玲两位作家?
22.结合文章第7自然段中作者提到的相关观点,联系“雅文化的养成”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灵感忽至
冯骥才
凌晨时分,被一种莫名的不安扰醒,这不安可不是什么焦虑与担心,而是有种兴致在暗暗鼓动。缘何如此兴奋,我自己也不知道。随后想到今天是元旦。这一天就像时间的领头羊,带着一大群时光充裕的日子找我来了。
妻子还在睡觉,房间光线不明。我披衣到书房。平日随手堆满了书房的纸页和图书,在迷离的晨色里充满了温暖和诗意。这里是我安顿灵魂的地方。我的巢不是用树枝搭起来,而是用写满了字的纸和书码起来的。我从中抽出一页素纸,要为今天写些什么。待拿起笔,坐了良久,心中却一片茫然。一时,人像浮在无际无涯的半空中,飘飘忽忽,空空荡荡。我便放下笔,此时虽有情绪,却无灵感。
写作是靠灵感启动的。那么灵感是什么?怎么就能得到灵感?不知道。似乎它想来就来,不请自来,但有时求也不来,甚至很久也不露一面,好似远在天外,冷漠又悭吝。我起身打开音乐。我从不在没有心灵欲望时还赖在桌前。
  音响里播放出的歌,是前几年从俄罗斯带回来的,曲调浑厚而忧伤。忧伤的音乐最容易进入心底,撩动起过往的岁月积存在那里的抹不去的情感。很快,我就陷入这种情绪里。
这时,忽见画案那边有一片金黄色的光。它很小,静谧,神秘;它是初升的太阳照在对面大楼的玻璃幕墙反射下来,落在画案那边什么地方。此刻,书房内的夜色还未褪尽,在灰蒙蒙、晦暗的氤氲里,这块光像一扇远远亮着灯的小窗。也许受到那忧伤歌声的感染,这块光使我想起40年间蛰居的那间小屋,还有炒锅里的菜叶、破烂的家什、混合在寒冷的空气中烧煤的气味、妻子无奈的眼神……然而,在那冰天雪地时代,唯有家里的灯光才是最温暖的。于是,此刻这块小小的光亮变得温情了。我不禁走到画案前铺上宣纸,拿起颤动的笔,蘸着黄色和一点点朱红,将这扇明亮的小窗子抹在纸上。随即是那扰着风雪的低矮小屋。一大片被冷风摇曳着的老槐树在屋顶上空横斜万状,说不清那些苍劲的枝桠是在抗争还是兀自挣扎。在通幅重重叠叠黑影的对比下,我这亮灯的小屋反倒显得更加温馨与安全。
记得有一年,特大的雪下了一夜,我的矮屋门槛太低,早晨推不开门,门外挡着的积雪足足有两尺厚。我从这小窗户跳出去,用木板推开外边的雪才把门打开。当时,我们从家里走出,站在清冽得冻耳朵的空气里,多么像雪后从洞里钻出来的野兔……于是,我把矮屋前大块没有落墨的纸当做白雪。我用淡淡的水墨渲染地上厚厚而柔软的白雪时,还记起那时常有的一种盼望——有朋友来串门和敲门。支撑我们走过困境与苦难的,不是人间的种种情与义吗?我便用笔在雪地上点出一串深深的脚窝渐渐通进我的小屋。这小屋的灯光顿时更亮,黄色的光影还透射到窗外的雪地上。
  没想到,就这样一幅画出来了。温情又伤感,孤寂又温馨。画中的一切都是我心底的景象。我写过这样一句话:“人为了看见自己的内心才画画。”而心中的画多半是它们自己冒出来的。这是一种长久的日积月累,等待着有朝一日的升华;就像冬日大地上的万物,等待着春风吹来,一切复活;又如高高一堆枯枝干柴,等待着一个飞来的火种。这意外出现的火种就是灵感。
  灵感带来突然之间的发现、突破、超越与升腾。它是上天的赐予,是上天对艺术家的心灵之吻,是对一切生命创造的发端与启动。那么,人们只有束手等待它吗?当然不是。正如无上的爱总是属于对它苦苦的追求者的。在你找它时,它一定也在找你。当然,它不一定在你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到来。
  新年初至,灵感降临我的书房画室,这于我可是个好兆头。当然,只要我守住自己的信仰与追求及其所爱,灵感会不时来吻一吻我的脑门。
(有删改)
19.“灵感是什么?怎么就能得到灵感?不知道。”其实在后文中作者已经对这两个问题做了回答,请你简要概括。
20. 第六段中,作者插入一段大雪封门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1.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人为了看见自己的内心才画画。
(2)只要我守住自己的信仰与追求及其所爱,灵感会不时来吻一吻我的脑门。
22. 绘画也是一种创作,在作者的这次绘画经历中你得到哪些有关创作的启示?请列举两条并作简要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