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
一 代 学 人 傅 斯 年
韩石山
①傅斯年的七世祖傅以渐是清代开国第一状元,是康熙的启蒙老师。康熙曾为其祖宅题词“传胪姓名无双士,开代文章第一家”。他的曾祖傅继勋是清朝名臣李鸿章、丁宝桢的老师。他的父亲傅旭安曾任东平龙山书院院长。傅斯年六岁进入私塾,十一岁读完《十三经》,是 “五四”学生领袖之一;1919年底赴欧洲留学,先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后转入伦敦大学,1923年入柏林大学哲学院,广泛涉猎西方科学教育、文化典籍。这些使他形成了中国现代自由知识分子的人文品格。
②抗战胜利后,大学复员的时候,本来是要让傅斯年当北京大学校长的,他觉得胡适更合适,就推荐胡适。胡适在美国一时回不来,他说那我就当代理校长,等胡先生回来就交给胡先生当。这个人办事很有魄力,很果断,当了代校长以后,凡是敌伪时期在北大当教授的,一个也不聘。理由是当年抗战爆发后,学校要求能走的教授都走,发给路费,你不走可以,但不能在敌伪办的北京大学当教授,这就是伪教授。冰炭不相容,忠奸不两立,他对那些留在敌伪统治区、觍颜事敌的教授太痛恨了。还有一个理由,他说,他这是要给胡先生当校长铺平道路,难事自己来做。这就叫有担当。傅斯年学问好,办事能力也强。他是胡适的学生,胡适就很佩服他的办事能力,说他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能做最细密的绣花工夫,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的本领,这都是人世间最难合并在一个人身上的才性。
③抗战开始后,因为他的名望和地位,当了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相当于战时国会议员吧。这期间他做了件了不起的事,就是把行政院长孔祥熙赶下台。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还是比较廉洁的,到了抗战后期,就开始腐败了。最有名的案子是行政院长孔祥熙的美金公债案。傅斯年知道了这个案子,决定在参政会上提议案揭发。蒋介石知道了,让陈布雷以老报人的资格跟傅斯年谈谈,说这样做对中国的形象不利,他听从了陈的劝告,表示不提议案,但一定要在参政会上提出质询。
④说到做到,果然一九四四年九月七日,张群向国民参政会提出施政报告后,傅斯年就提出他的质询。对傅斯年的质询,财政部的答复,有些采取了敷衍塞责的态度,有些坚决否认。蒋介石怕事情闹大,亲自出面宴请傅斯年为孔祥熙说情,蒋介石问傅斯年:“你信任我吗?”傅斯年说:“绝对信任。”蒋介石说:“你既然信任我,那么就应当信任我所任用的人。”傅斯年说:“委员长我是信任的,至于说因为信任你也就该信任你所任用的人,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能这样说。”蒋介石最终免了孔祥熙的行政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之职。事情过后,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上说了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他说:“我一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只有读书人保持气节,才能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这几句话,最能体现出傅斯年的人文品格,该说的话就要说,该做的事就要做,一定要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他这样做,全是基于一个读书人的良知,一个读书人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是文天祥说的,“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真可以说是做到“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了。
⑤一九四九年,傅斯年随国民党政府到了台湾,任台湾大学校长。他当台大校长,在整顿台大校风上下了大力气,他曾在报上说:“我现在运用我曾三次在报纸上披露的一段话重说一遍,就是假如有人发现我,或是其他台大主持人,以人情收容任何一个学生,那么我们便是作弊,应该受国法的惩罚,并受社会的制裁。”同时在校长室门旁写着这样一行大字:“有为子女入学说项者,请免开尊口”。一九五○年十二月二十日上午,傅斯年因脑溢血去世,年仅五十五岁。
⑥这个人可说一生清贫,身无长物。临死前一两年,他的西装旧了,看见朋友买了套新西装,样式很好看,也想买一套,一听价钱很贵,就不买了。一个大学校长,买套好西装不应当算什么事,可他就是买不起。这样的人,真可说做到了孔子说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选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品格》,有删改)请结合文本④段的内容,分析这篇传纪选材的的特点。
概括文本①段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述傅斯年先生的那些品质在今天还有积极意义。(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看,我们应当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思上说,天人合一思想的,是非常有价值的。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选自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形成的共识。 |
B.它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 |
C.它已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
D.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 |
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 |
B.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 |
C.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 |
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 |
B.现代人重视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 |
C.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其思想内容的全盘接受。 |
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温总理经典语录之——答中外记者问
谈到对百姓的牵挂:“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谈解决民生问题:“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如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只有人民了解政府行为的真实情况,人民才能给政府以有力的支持和合理的批评。我和我在座的同事们都懂得一个道理: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
谈人民的快乐幸福:温总理借用诗人艾青《窗外的争吵》中的一句:“请问开花的大地,请问解冻的河流。”
从上面的三段话中你读到了总理的哪些精神品质。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蟋蟀声声
蓝翎
⑴城市的喧嚣沉寂了,车辆入库,路静人稀。左邻右舍的电视机、收音机也停了。当它们开着的时候,仿佛那从窗内射出来的灯光,也带着扰人的声音。单一的艺术声音是乐音,而各种艺术的声音同时参差不齐地传进耳朵里,比马路上前拥后挤的车辆的噪音,更让人难受。
⑵田园静寂的秋夜,也是有声音的,那就是遍地的虫鸣。蟋蟀、蝼蛄、蝈蝈,组成不同族类的合唱队。天愈凉,叫得愈响、愈热烈,像闭幕前的大合唱的高潮,又像告别演出。虫鸣夜更幽,没有虫鸣,感到的只是凄冷、单调。单调和喧嚣,同样能使人心里不平静。
⑶我喜欢充满虫声的深秋之夜。
⑷伴着虫声睡去,远远胜似催眠曲。
⑸伴着虫声夜读,书好像是活的。对的,“蟋蟀鸣吾床下”,几千年前诗人的感受,仍然活在这鸣声里。《聊斋志异•促织》里化为蟋蟀的小孩,不是正隔窗窥探,看你对他的悲惨遭遇有什么表示?这幻觉并不神秘,不是什么意识流、潜意识,是艺术和生活的对比而诱发出的联想力。读书不像出家人的念经,“心如枯井”,需要色彩的刺激,声音的刺激。它提醒你还有一个可爱的大地在。夜,正是大地的外衣。
⑹伴随着虫声思索,烟显得浑浊,茶显得苦涩,酒显得昏迷。虫声是单纯的,它引起的回忆也是单纯的,像虫声一样的单纯、清晰。从虫声里,我看到了自己伴随着虫声而踩出的一个历史足迹。
⑺那是多灾多难的童年的秋夜。高梁高,红了梢;谷子黄,弯了腰;豆叶苍,干的荚。夜色把它们抹成一片黑影,失去了白天的光彩。一领破席,半截搭在坟脚跟,半截拖在坟前的光地上。一卷高梁叶当枕头,被单子隔露水,挡寒霜,我坦然地睡在破席上。周围是谷子,再远是高梁,藏在这里最安全。在家里谁敢阖上眼?一声枪响,鬼子大概又下乡;一声犬 吠,可能汉奸又翻墙。躺在孤坟地里,心不乱跳,不惊慌,远望着碉堡顶上阴森的探照灯,耳听着沿路电话线像狼发狠的呜呜声,既盼夜长,又想天亮 。自从日本鬼子“进入”了家乡,民族的灾难使儿童也得离娘睡坟地,更有的被送上了屠场。我曾差一点上了屠场,所以从此不再敢留恋温暖的被窝,只得去睡露冷霜寒的坟场。坟场也成了我开始认识生活的课堂。
⑻坟场,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曾经是最恐怖的地方。晚上,小朋友在村头上玩,有时碰上阴天,会突然看到野外有一闪一闪既不绿又不蓝的微弱的光。老人们迷信,当然不会像现在用科学的观点去解释,“那是磷火”,而是说那是“鬼火”,是活无常挑着灯笼办案的,或者说是他们在打火抽烟。小朋友们听了只觉得头发竖,心发怵,赶快跑回家,蒙上被子。被子里头好像还一闪一闪的亮,闭上眼睛,仍然亮。
⑼我第一次就是心惊肉跳扯着大人的衣襟到坟头边去睡觉的。躺下就是睡不着,老觉得坟里有动静。
⑽坟里有动静了。不是朽骨翻身,不是会变美女的狐狸精,不是能变白胡子老头的黄鼠狼,而是动听的蟋蟀声,“唧唧唧……”啊,多么亲切的声音,喜人的声音!听到坟里的蟋蟀叫,我真想去捉它。可是一想,又害怕了。听养蟋蟀的“老玩家”说过,坟里的蟋蟀最厉害,它是在人的头颅里长大的,左眼孔进,右眼孔出,要捉可难了。搬着人头骨捉个蟋蟀,我还没那种胆量去试试。
⑾不捉也好。蟋蟀也是成对的,捉了公的,岂不拆散了它们的家?如果它们也有“虫族感”,不把捉它们的人当作最大的仇敌才怪呢,正像我们仇恨到处捉我们的日本鬼子那样。还是让它自由地叫罢!只有最自由的声音,才是最美最好听的声音,让不自由的人听了,才不会忘记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
⑿以后,我就经常一个人下地睡坟脚了。躺下身来,要是听不到蟋蟀的叫声,反而更感到寂寞,寂寞到有点怕。一听到“唧唧唧”的叫声,心情立即轻松坦然,在虫声伴奏中进入梦乡。年年如此,不知不觉过了好几年。
⒀仍是一个夜里,我睡醒了一觉,睁开眼看看天,看看星,半夜刚过,正想再入梦乡。突然一阵枪响,碉堡上的探照灯灭了,紧接着从那黑洞洞的怪物里一股火光冲天而起,越烧越大,然而却没有听到像现在电影上那样的“冲啊!杀啊”的喊声。火光尚明,人却已去,一场哑巴仗,把鬼子的据点给“端”了。我再也没有入睡,披上被单,扔下破席,抬起头,挺直腰,一步一个响声地走回家。抗日游击队结束了我睡坟头的梦。再也没有机会睡在那里静听蟋蟀的鸣声了。
⒁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挎土布背包的区干部就出现在街上,一声动员,老乡们就拿起家伙扒碉堡。我也跟着去搬砖头瓦块。沟填平了,碉堡扒光了,烧死了的敌人就地埋在碎砖烂瓦里。这里两三年没有长好庄稼,可是,每到秋天夜里,却传出了阵阵蟋蟀声。然而,又长起来的比我小的小朋友都不到那里去捉,大人对他们说,那都是鬼子汉奸变的。谁还喜欢?
⒂几十年转眼过去了,我也年过半百。看到日本有些怀旧的家伙仍然在重温几十年前“进入”中国的梦,引起我对蟋蟀声的特殊敏感,唤起我对童年的回忆。于是,我宁肯相信那碉堡遗迹下的蟋蟀声,是有罪的侵略者的思乡哀鸣,不管过了多少年,仍然没有变。应该寻找出这些声音,录下来,放给那些重温旧梦的人听。如果他们要重新“进入”,肯定也会变成瓦砾下的蟋蟀,而我们的娃娃们却绝不会再去睡坟头。
(选自《五十年花地精品选》,花城出版社出版,有删改)从字义和情感两个方面,解释(第15段)“看到日本有些怀旧的家伙仍然在重温几十年前“‘进入’中国的梦”句中“‘进入’”的含义。
第3段说:“我喜欢充满虫声的深秋之夜”。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请分析文章第6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在本文中所表现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8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毋庸置疑,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的无节制排放,森林 的过度砍伐,使全球气温急剧上 升,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
多种研究结果证实,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必须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才能避免发生极端气候变化后果。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造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
由于人们不顾环境破坏盲目追求高额利润,使得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但必须要认识到,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各国在共同承担气候变化问题的同时,要有区别的对待;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为目标的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方式,低碳经济主要发生在实体经济中,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才能实现;在市场经济框架下,必须借助金融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的带动资金和技术向低碳领域发展,因此,必须要认识到构建区域碳交易市场在发展低碳经济、缓解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重大作用。
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必须注重发展问题;发达国家需要加大力度减少其排放量;发展中国家也要参与,但这种参与的方式必须允许以快速、可持续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
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为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减缓气候变化,增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确保粮食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是“后危机时代”的实体经济的方向与出路。低碳金融的首要目标,是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气候变化危机归根到底是人类过度耗费自然资源而导致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危机,就必须从改变人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入手。
低碳生活 (low carbon living),正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
有数据显示: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鉴于此,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建立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面临的急迫问题。
选择低碳生活并不代表生活质量的下降,反而会成为社会文明进步 的标志。低碳生活强调节约能源,它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矛盾。这不是生活质量低下的体现,而是科技高度发达之后对全球环境保护的自觉和对自然和谐的尊重。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 |
B.不顾环境的破坏盲目追求高额利润,使得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选择低碳生活体现了对全球环境保护的自觉和对自然和谐的尊重。 |
C.低碳生活要求人们减少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普通人是没有能力参加到低碳生活中来的,只需要明白有这种低碳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
D.低碳经济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借助金融市场、构建区域碳交易市场等方式来体现其在缓解气候变化问题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
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选择低碳生活并不代表生活质量的下降”的一项是
A.中国白洋淀地区,使用的明灯都由太阳能提供电源,通过科技智能化控制,实现了白天自动熄灭,晚上定时自动亮灯,无形中节约了能源消耗。 |
B.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欧洲,近四分之一的城市汽车保有量呈持续下降趋势,中产阶级购买的车辆大多选择小排量车。 |
C.在非洲,有的地区有力地制止了滥砍滥伐的现象,并通过减少火车、汽车的运行次数、降低民众出行频率的方式大量地减少了碳排放量。 |
D.在荷兰,旅行途中可以灵活地选择搭乘公交、徒步、骑自行车等方式,体验当地多元化的旅游资源;欧洲部分王室成员和政府高官都是骑车出行的带头人。 |
根据文章,简要概括在应对气候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哪些误区。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蝉与蚁
施蛰存
拉封丹以蝉与蚁为寓言,说蝉终日咏歌,不知储蓄粮食,遂至身先蒲柳而亡,蚁则孜孜矻矻,有春耕夏耨,秋收冬藏的能耐,卒岁无虞,避寒有术。终论是把人教训一顿,应学学蚂蚁的勤劳,而不可与蝉的耽于逸乐。
小时读了这则寓言,就对蚂蚁的辛劳起了尊敬之心,对于只顾享乐的鸣蝉,认为它们是自作孽,是不值得可怜的。今天走过一株大柳树下,恰好有鸣蝉在柳叶间聒噪。夕阳红红地照耀在西天,阵阵微风吹拂,也不觉得燠热,何况我只穿上了短裤,还有手中的大葵扇。渐渐地我非但不再觉得它们烦乱,甚至竟听出一些意思来。
倘若蝉不唱歌,它是否能活到蚂蚁那样的寿命?反过来说,若蚂蚁效蝉的懒惰,是否会和蝉同死生?从这两种昆虫的生命来说,他们并不觉得谁比谁活多了几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彼此都过了一生。
不会歌唱的蝉不见得能活过严冬;懒惰蚂蚁的寿命也不见得比勤劳的同伴短。然则蚂蚁储藏粮食,未必就是美德,而蝉的高歌,也就不是甚么罪过了。更进一步言,蝉但求吃饱喝饱,便在酷热的阳光下努力讴歌,虽然我们不懂它在唱甚么,但无论是吟风弄月,或是悲天悯人,它多少已唱了出来,令它一生除了吃喝外,还有一点旁的意义。蚂蚁呢?吃饱了,喝饱了,还得忙着。孜孜功利,为的就是延续生命,而它的生命实质并未延长,它所储藏的粮食,也许自己也吃不完,徒然留下一副守财奴相,生命对它们来说还有甚么意义?
今人终日辛劳,营营役役,只知歌颂辛勤的蚂蚁,却不识欣赏锐情歌唱,享乐人生的鸣蝉。自诩聪明的人类,不忒笨了点罢!
注: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_2003年11月19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 文系教授。本文选白《施蛰存散文选集》,有删改。
24.试分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在文中的含义。
25.文中第二节说“甚至竟听出一些意思来”,作者“听”出了哪些“意思”?
26.文中第四节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评论家说:“拉封丹和施蛰存对蝉和蚁的态度表面上是矛盾的,实质上是—致的。”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