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共9分)
星 逝
他出生的时候,头上有五颗闪烁的星。
有人玄幻地解释,一颗是想像,一颗是沟通,另外三颗是活泼、信任和爱。
“假如……嗯,如果你有一百万,你会……”
“呵呵,爸爸不会有那么一天了……”
“那如果呢?”
“没有如果!”
“爸爸呀,只是如果……”
“不要总是问我这些不可能的事情!多想点有用的东西!”
一颗星碎了。
13岁的时候,他陪爸爸散步。
“爸爸,今天下课很有趣,
我和同学把各种诗词的句子打乱,再重新排列……”
“问题是你肚子里有几首诗?”
“我们翻了辞典呀……”
“我总是让你多背些诗词,你背了多少?”
“你背几首我听听!”
“……”
“今天晚上给我把《唐诗三百首》前五首背下来!”
一颗星碎了。
17岁的时候,他放学回家迫不及待地和爸爸说:
“爸爸,今天老师让我们每人唱了一首歌,我同桌可真是卖力气……”
“上课的时候?”
“嗯……也快下课了……我同桌他……”
“还没有下课竟然搞娱乐活动?!”
“可是我们今天的课堂任务已经完成了……”
“那就不能温习一下吗?你们那个年轻老师我原来就看不惯!”
“爸……”
“不行!我明天得向学校反映一下!”
只剩下两颗星。21岁的时候,他默默吃完晚饭,便去房间看书。
爸爸走进来。
“儿子,吃完饭休息下再看吧。”
“啊!知道了。”
“这是谁的笔记呀?”
“同学的。”
“你自己的呢?”
“我上课的时候落下了几段,就……”
“别人能记全你怎么就不能!你比别人少什么了?”
“我只是参照一下……”
“上课你都干什么了?这就是你的笔记?写得跟猪爬的似的!”
只剩最后一颗星。
27岁的时候,他带女友回家。
“你们怎么认识的?”
“啊,在‘千人’。”
“那是什么地方?”
“一个迪厅……就是跳舞的地方。”
“什么?女孩子怎么去那种地方?”
“爸爸,这都什么年代了,年轻人都喜欢!”
“这女孩子太不稳重。”
“我建议你再考虑考虑。”
他没有了星星。
几年后,他成了父亲。
(作者:吕丁丁 选自《小小说》2003年第23期)请从“父亲”“儿子”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对人物作出简要评价。
文中划线句子(倒数第二段)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何作用?
“21岁的时候,他默默吃完晚饭,便去房间看书。”句中加点的词,你如何理解?
小说的结尾写到:“几年后,他成了父亲。”你认为“他”会怎样教育子女?请说出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维护艺术的尊严
叶廷芳
我在吴冠中先生身上看到多重的组合:他原是一个农村的土娃娃,后来却成了大巴黎的洋学子;他初恋于文学,却终恋于美术(也可以说,美术是他的“原配”,而文学是他的“情人”);他看家的本事是油画,但水墨的功底也过硬。这种种因素的融合,最后成就了他成为杰出的画家、出色的作家和别具慧眼的美学家。这几个“家”的相互辉映,成了中国当代画坛的一朵奇葩。这朵奇葩既是现代的,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我说过:艺术的魅力在于“味儿”。吴先生不仅用手、用心在画,而且用脑子在画,这赋予吴先生的绘画以最宝贵的品格。
吴先生的画是中西融合的成功范例。他融入的是中西文化和艺术的不同理念和精神,而不是在形式和风格的符号上或技法上做文章。他的《长江三峡》和《大巴山中》等作品,把油彩和水墨处理得天衣无缝,既有油画的品性,又有国画的气色。我个人一直把吴冠中先生认作是当代的石涛。他赞赏的石涛名言“无法而法为至法”、“古人之须眉不能长我之须眉”,乃至理名言。吴先生说:“只局限本民族这一个老爷爷的知识圈中创新,创不了今日之新,明日之新。”高见!固守传统,只会窒息传统。艺术语言是没有国界的,只有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以人类最高智慧的成果为坐标,才能突破本民族传统的历史局限,创造出有别于传统又发展和丰富传统的作品。
有的人总热衷于扮演民族传统的守护神,好像只有这样才爱国,但若依了他们的主张,必定是误国,这也是吴先生在文章中指出过的。近一两年来建筑界有几位朋友纷纷写文章,题目分别为《建筑慎言“艺术”》、《建筑慎言“创新”》、《建筑慎言“接轨”》,形成了一个系统。这些学者对自己的本行确实钻得很深,也爱得很诚,可惜他们的大脑已被固有的审美信息饱和了,形成了泥古、厌新、拒外的思维模式。从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来看,这样的思维显然不属于创新思维,倒可以说是一种民族自恋情结的宣泄。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世界艺术史均已证明,“反传统”才是艺术发展的推进器。看一下西班牙的几位现代艺术大师,如毕加索、达利、高迪等人的经验就明白了,反传统的人并不是不要传统,只是不重复传统而已,因为重复乃是匠人的习性,而创造才是艺术家的本色。吴先生之所以有今天,就在于他具备着这样的本色。也正因为如此,吴先生曾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中国艺术的一个积弊:90%都是“匠人之作”!真是振聋发聩啊!
吴先生是一个执著的艺术精神的守护者和拓荒者。为了维护艺术的尊严,为了验证现代艺术的价值,他通过自己丰富艺术实践的体验,通过他独具见地的美学卓见,通过他那支生动、犀利的笔,表现了抗衡各种阻力、扫除一切陈腐观念的勇气。在他身上集中了我所企盼的一种精神人格,即:虎的雄姿,鹰的视野,牛的精神。他在艺术上和人格上都是我的楷模。
——2007年09月21日《光明日报》下列关于“艺术的尊严”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就是打破艺术的国界,站上时代的最高点,以人类最高智慧的成果为坐标去创造艺术。 |
B.就是以爱国为根本出发点,深入钻研并真诚热爱本行业,坚决地守护民族传统艺术。 |
C.就是把反传统作为艺术发展的推进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努力体现出艺术的本色。 |
D.就是勇于突破本民族传统的历史局限,创造出有别于传统又发展和丰富传统的作品。 |
下列与吴先生的艺术主张和艺术实践不相一致的一项是
A.吴先生的绘画中最宝贵的品格是用手、用心、用脑子在画。 |
B.吴先生认为“匠人之作”的要害,是重视传统但重复传统。 |
C.吴先生《长江三峡》等作品是在形式和风格上中西融合的成功范例。 |
D.吴先生能坚持以丰富的艺术实践和犀利的笔触来维护艺术的尊严。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吴冠中先生在油画、水墨画等方面的出色功底,使他成为中国当代画坛的一朵奇葩。 |
B.吴冠中先生不仅对前人的艺术理论备加赞赏,而且具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
C.建筑界几位朋友写文章之所以会错误,是因为大脑中有泥古、厌新、拒外的思维模式。 |
D.吴先生以虎的雄姿维护艺术尊严,以鹰的视野中西融合,以牛的精神坚持拓荒。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发现“新地球”啦!近日欧洲天文学家公布的这一消息令不少人兴奋不已,各类媒体旋即在第一时间以饱满的热情向受众告称:人类终于找到了第二家园!
“找到它真是不容易!”据说这是天文学家至今发现的环境条件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类似地球行星。以往,科学家关于宜居星球的基本定义是:大小跟地球差不多,有类似地球的温度,有液态水。这颗行星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5倍,质量是地球的5.1倍,表面温度估计在0摄氏度至40摄氏度之间,主持相关研究项目的天文学家斯特凡纳·乌德里说:“它不仅有岩石内核,与恒星之间的合适距离还允许水以液态形式存在。”各项条件都非常符合。而且,这个被称为581C的行星在茫茫星海中距离地球非常近,只有20.5光年的距离,它的“太阳”是与太阳系最近的100颗恒星之一。
自远古时起,人类每每仰望璀璨星空时,常常会遐想是否存在另一个地球,有没有传说中的外太空智能生命,人类是否有朝一日可以移居到某颗外星球上去?当蔚蓝色的地球日渐被桔黄色的有毒气体笼罩,“地球之肺”热带雨林伤痕累累地喘着粗气,破露的臭氧层再也抵制不住紫外线的穿透,越来越高的气温,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和逐年增多的极端气候现象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各种非传统疾病在全球肆意夺走人们的生命,极速膨胀的人口枯竭着地球有限的资源,动植物物种以每小时3个的速度消失在这个星球上的时候,这个“创纪录的发
现”让人为之一振!那里不会有污染吧!不会有艾滋病、禽流感和非典吧!不会有冲突和战争吧!也不会有恐怖袭击吧!有的人已经按捺不住,开始想入非非:与其在这个水深火热的地球上煎熬,还不如移民到“新地球”上!如果说之前人类探索外空生命是出于纯粹的好奇的话,如今
严酷的现实让世人打量外星空的目光带上了某种目的性。
然而,第二个地球真的找到了吗?
科学家说,这个“新地球”的“一年”只有13天。它的引力是地球的2.2倍,任何物体的重量都会增加到现在的2.2倍,人类的平均身高可能会降低一些。它很可能不会自转,这样朝阳面就一直是白天,而背阴面则一直是黑夜,人类需要学会“白日做梦”或者干脆取消睡眠。现在还无法断定它是否有大气层,那人类就需要再进化一下,不呼吸才行。进化后“新地球”上的新人类说不准还真的长着一副动画片里外星人的模样!然而,最大的难题还不在于此,要到达“新地球”绝非易事。“如果把太阳比作一个直径14.5厘米的球,那么它就在2万公里以外,”据天文学家测算,“人类目前飞出最远的航天器也只是超过了10个光小时的距离,跟20.5光年的距离相比,相当于1.7万公里的路才走了1公里,按照目前的技术,现在的航天器要运行61.5万年才能到达这颗行星。”
真言不悦耳,然而却如醍醐灌顶,让人醒悟,与其仰望星空找寻“新地球”,不妨低下头来好好珍惜脚下的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尽管问题多多,但是既然大家躲不了,绕不过,就应该现实一些,积极寻觅破解之策。此般努力虽说不易,但总比移民某个数光年之遥的天体来得可行和实在。(选自《人民日报》)据天文学家说“新地球”有很多适合人类居住的条件,以下不属于其中的一项是()
A.表面温度估计在0摄氏度至40摄氏度之间。 |
B.有岩石内核,与恒星之间的合适距离还允许水以液态形式存在。 |
C.这颗行星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5倍,质量是地球的5.1倍,大小跟地球差不多。 |
D.这个被称为581C的行星在茫茫星海中距离地球非常近,只有20.5光年的距离。 |
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厌弃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并由此产生的日益严重的污染,想找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生存环境。 |
B.人类的贪婪不仅仅停止在对地球的掠夺上,外太空也成为人们扩张的领域,特别是像“新地球”这样的地方更是焦点和目的。 |
C.地球上艾滋病、禽流感和非典等各种非传统疾病肆意夺走人们的生命,面对威胁,人类想寻找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
D.“新地球”上不会有冲突和战争,不会有恐怖袭击,这也是人类所向往的。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地球”的引力是地球的2.2倍,任何物体的重量都会增加到现在的2.2倍,人类的平均身高会降低一些。 |
B.地球上之所以会存在白昼和黑液的更替,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原因。“新地球”不能自转,因此没有白昼和黑夜的更替。 |
C.按照人类目前的科学技术,是不可能到达这颗离我们过于遥远的“新地球”的,因此这个人类的第二家园就形同虚设。 |
D.新太空的寻找与发现是必不可缺的,仰望星空找寻“新地球”,建设我们人类的新家园,这是人类发展的最终趋势。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选择背后的科学(节选)
①我们的决定和判断有一种与任意的或者毫无关联的事实与数字联系的令人不安的奇怪习惯。在介绍这种所谓的“锚定效应”的典型研究中,卡内曼和已故的阿莫斯·特韦尔斯基请参加者转轮盘,轮盘上的数字从0到100,然后让他们估计非洲国家在联合国成员国中占的比例。在他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对轮盘进行了调整,使它不是停在10就是停在65。尽管这与接着要回答的问题毫无关系,但是对参加者答案的影响是明显的。轮盘转到10的人估计的数字平均为25%,而轮盘转到65的人估计的数字是45%。他们似乎从轮盘的旋转中得到提示。
②每当我们被要求根据非常有限的信息做出决定时,锚定效应就可能起做用。由于没有多少信息做为依据;我们似乎更倾向于接受无关的信息,让它们影响我们的判断。不过锚定效应也可能采取比较复杂的形式。每次我们走进商店,看到打上“减价”标签的好衬衫或者外衣,就可能受这种锚定效应影响。这是因为最初的价格成为我们与降低的价格相比的参照,使降价后的商品看上去像是便宜货,尽管从绝对数字看仍然很贵。
③考虑一下下面这种假设的情况: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你的家乡可能暴发一种导致600人死亡的疾病。为了抗击这种疾病,你可以选择第一种方案,这种方案将可以挽救200人的生命,还有第二种方案就是有1/3的可能让600人全部获救,但同时也有2/3的可能是所有人都无法幸免。你会选择哪个方案?现在,再考虑一下另一种情况:你面临着同一种疾病以及同样的死亡人数,但是这一次,第一种方案的结果是有 400人肯定要死亡,而第二种方案中,有1/3的可能是出现零伤亡,而有2/3的可能是600人全都毙命。
④你大概已经注意到,这两种情况是相同的,而且从概率的角度来说,无论你选择哪种方案其结果都是一样的。然而,大多数人在第一种情况下都本能地选择第一种方案,而在第二种情况下都会选择第二种方案。这是“框架效应”的一个典型案例。在“框架效应”的做用下,如何表述另外的选择方案影响着我们所做的决定。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似乎都强烈偏爱阐明我们将获得什么的选择方案,而厌恶似乎会带来损失的方案。这就是为什么在第一种情况下第一种方案似乎更好,而在第二种情况下第二种方案似乎更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有益健康的小零食在出售的时候标明“90%无脂肪”,而不是“含有10%的脂肪”,而且如果一个主张或者一种保险在推销的时候只提到它们的好处,我们更可能接受这个主张或者购买这种保险。
⑤脑部扫描表明,当一个人跟着“框架效应”走的时候,他的扁桃核一大脑中情感中心的一部分会有大量活动。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的贝内德托·德马蒂诺发现,受影响程度最低的人的扁桃核部分同样会有大量的活动,然而,他们却能够抑制住最初的情感反应,让大脑的另外一部分发挥做用,这个部分被称为中间脑前叶皮质,它与扁桃核和大脑中负责理性思维的部分都有很强的联系。德马蒂诺指出,大脑中的这部分区域受损的人总是更加冲动。德马蒂诺认为,这种思维方式的发展大概是因为它可以允许我们在决策过程中把一些微妙的背景信息考虑在内。不幸的是,有时这会导致更糟糕的决策,因为在今天的世界,我们要处理更多抽象的概念和统计信息。以下是关于“锚定效应”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一种任意的或者毫无关联的事实与数字,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做出决定和判断的“锚”。 |
B.“锚定效应”的“锚”定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的数字或事实一定会影响我们的决定和判断。 |
C.“锚定效应”之所以对我们不利,关键是“锚”本身对我们不利。 |
D.“锚定效应”能让我们接受与我们的决定和判断无关的信息,它的产生是必然的。 |
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大脑中主管情感中心的那部分有大量的活动,就会产生“框架效应”。 |
B.能抑制“框架效应”的人,他的大脑中能抑制住最初的情感反应。 |
C.有些人大脑中的中间脑前叶皮质部分,会在他跟着“框架效应”走的时候发挥作用。 |
D.遇事喜怒极容易强烈于色的人,是典型的“框架效应”人。 |
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件衣服标注原价100元,现价50元;原价的“100元”极可能让我们做出购买的决定。 |
B.第三段中在两种角度下,产生两种不同的救人方案,是非优劣一目了然。 |
C.保险推销员推销险种的时候,只说好处如何,就是运用了“框架效应”的营销策略。 |
D.现代社会处理更多抽象的概念和统计信息时,会把一些微妙的背景信息考虑在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个东西,而不是表现着别的东西的东西。艺术眼光就是能够不去思考作品与别的东西是否有相似性,而能够看到作品所制造的世界的“别样性”。相似性是一个知识的要求。
为什么总看不到作品已经是个东西,而要看成是个影子?总想对照着某种东西去看,这种坏的眼光甚至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搞得艺术家刻意去寻找一些古怪的观念和变态的心理来表现。其实表现什么相对来说不太重要,关键是作品的做法。艺术家当然应该能够把芝麻粒大的事情和划时代的事情都同样写成艺术作品。
确实有许多人不会看作品,就拿文学作品来说(以文学为例是因为人人都觉得至少能够看懂文学作品),作家在构成一个作品时会使用各种手法,一般人看到的是故事或者情节,以为手法是辅助的,其实手法是一个作品的存在本身,它决定了这个作品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如果我们把故事或情节误以为是“存在”,就会以看实际事物的方式把作家千方百计构造出来的存在还原为我们认为它“应该是”的存在,这样,作品就不存在了。假如不管什么样的解读或解构都是合理的阅读,还需要什么样的创作?反正无论作品怎样构成,它都要被看成别的样子,那么,随便怎么写作都无所谓了。以一种简单的手法为例,作家有时候打乱自然时间和场面给予重组,现在很可能会有一些人悄悄在心里把它还原为比较“真实的”状态去理解。更别提那些复杂的手法。假如一样一样的都还原回去了,剩下的当然不是作品,而只不过是故事了。
别说看作品,许多人甚至连看一棵树都不会看。把一棵树看成是我的各种表情,这是娱乐,是社戏,不是艺术。要让那棵树把自我踢一边去,自然而然地生长着,长成一个世界。和一般的想法相反,真正的艺术最讨厌自我。如果不是按照自我去解释作品,而是能够让作品横行霸道走过来改变自己的感觉,就差不多有了艺术感觉。想象我们真的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比如说一个不同时空概念的世界或者一个由不同物质构成的世界——我们会去批评它吗?会抱怨它的天空是黄色的、有3 个月亮、树都长得跟刺球似的吗?不会的,不同寻常的感觉让我们忙不过来,那些新的感觉改写了我们的感觉方式。不管是聪明人还是蠢人,其“基因图”有百分之九十是一样的,即使人与低级生物的基因图也是大部分相似,而却是非常不同的存在。在科学上它们是相似的,但在生活中在感觉里却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我听到过一段精彩的评论,有人解释为什么不看电视剧时说:许多电视剧跟周围发生的事情一模一样,如果把那些无聊的事情再看一遍,岂不是跟受“二茬罪”似的?根据作者的看法,下列属于“坏眼光”的一项是()
A.我们应该知道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个东西,而不是表现着别的东西的东西。 |
B.艺术作品内容来源于生活,因而我们要看到它与生活的相似之处。 |
C.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看到作品所制造的世界的“别样性”。 |
D.我们不能认为因为某作品表现了某种观念或心理才说它是有意义的。 |
不属于“许多人不会看作品”的原因的一项是()
A.欣赏者看到的是故事或者情节,以为手法是辅助的,它不能决定作品的独特性。 |
B.欣赏者以看实际事物的方式将作品内容还原为我们认为它“应该是”的存在。 |
C.欣赏某部作品不能认为什么样的解读或解构都是合理的,它的存在应该是独特的。 |
D.把作家有时候打乱自然时间和场面给予重组的内容还原为比较“真实的”状态。 |
结合全文表达的主要意思,对“要让那棵树把自我踢一边去,自然而然地生长着,长成一个世界”这句话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树是有生命的东西,如果会欣赏一棵树,就不要把一棵树看成是我的各种表情。 |
B.欣赏作品不能按照自我去解释作品,而是要让作品走过来改变自己的感觉。 |
C.作家如果写一棵树,哪怕是把树都写成刺球一样的东西,都应该是自然的合理的。 |
D.只有抛开原有的艺术感觉,新作品的艺术感觉才能走过来改变原有的艺术感觉。 |
|
根据全文内容,下列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A.不管他表现什么,如果一个人能把细小的事情都能写成艺术作品,我们就可以称之为艺术家。 |
B.作品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是由内容决定的,因而两者完美结合才能使作品具有独特性。 |
C.由人和人的“基因图”大部分是相似的可知作品之间也有类似情况,但我们不能忽视作品的独特性。 |
D.最后一段以欣赏电视剧为例,指出有些人不会欣赏艺术作品,是因为他们总是以自我去解释作品。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8月19日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
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
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B. 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D. 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在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商家推动下形成回归传统的热潮,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 |
B.某历史文化遗址,如果被开发作为旅游点,给商家带来了利益,也使该遗址广为人知,不一定是尊重传统文化。 |
C.我们今天有不少地方的女性以穿旗袍为时尚,许多酒店装修得古香古色,这说明我们发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
D.今天我们倡导过传统节日,兴起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都必须严格按古代的原有模式来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