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革。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体:体验
B.衡独危坐树下自若危:端正
C.人有所遗遗:遗留
D.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领:兼任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C.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衡为教化百姓所做努力的一项是        
①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②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
③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④必正言不少让
⑤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⑥课诵少暇,即习礼

A.①②⑥ B.①③ C.②③⑥ D.②④⑤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许衡从小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有不凡的颖悟力,年纪稍长,嗜学若渴,即使在避难中也昼夜勤学不辍。
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
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潼才回来。
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在对蒙古子弟的教育上,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
(2) 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3)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②。”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下,则二边之患,我独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矣。”上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③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④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成算所向:以后的打算。③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④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二边之患,我独之当:对,面对
B.为国家建长久计,其如何道:道义
C.卿勿复言,吾已矣谕:明白
D.上素嫌其人,不与:赞成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使一举下置之地,拔剑撞破之
B.上晚朝肉袒负荆,宾客至蔺相如们谢罪
C.岂得喜怒专之,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趋于亡
D.《论语》二十篇也位卑足羞,官盛则近谀。

《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
(2)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3)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
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行百里始奋迅        比 :等到
B.褫鞍甲而不不汗       息:休息
C.将士注坡跳壕        课:督促
D.世忠以书来        谂:告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学射周同         其身也,则耻师焉
B.马踬,怒鞭之       枪榆枋
C.敌未灭,以家为      大王来
D.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的字里行间中渗透着对岳飞人品的赞誉。开头在简述其家世之后,说岳飞不仅好学有气节,还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如对教过他的老师周同终生不忘。
B.岳飞天生力量大。十几岁时,岳飞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大弓和八石重的硬弩,
C.岳飞从严治军,包括严格训练、严肃纪律,士兵只要夺取老百姓的一根麻绳绑草料,就立刻斩首。
D.在与宋高宗的问答中,岳飞侃侃而谈,通过马的饮食与行走,两相对比,说明“负重致远”之才,必须具备若干要素,即使是良马,太过讲究“精洁”,也会招致灭亡。

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4 分)
(2) 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3 分)
(3)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跋之,尤桧所恶也。(3 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19分)
柳庆字更兴。幼聪敏有气量。博涉群书,不为章句,好饮酒 ,闲于占对。年十三,因暴书 ,父僧习试令于杂赋集中取赋一篇千余言,诵之,庆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
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盗牛,庆捕得实, 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 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
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寄人居止 。每欲出,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并失之。谓主人所窃。郡县询问,主人自诬服。庆疑之,召贾人曰:“ 卿钥置何处?”对曰:“ 恒自带之。” 庆曰 :“颇与人同宿乎?”曰:“ 无。”“与同饮乎?”“日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 ,醉而昼寝。” 庆曰 :“沙门乃真盗耳。” 即遣捕沙门 ,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金。
又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多书,多榜官门,曰 :“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 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 庆乃复施免罪之牒。 居二日 ,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羽。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 昔于公断无私,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其乎!”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 正确的一项是()

A.好饮酒, 于占对 闲 空闲
B.卿钥置何处 恒 长久
C.昔于公断无私 狱 监狱
D.高门以待封 辟 开

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或有告盗牛秦王恐破璧 乃辞谢
B.缄闭不异并失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庆疑之召贾人曰项王驰,复斩汉一都尉
D.郡县按察 知贼所举天下之豪杰,能与之争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庆十三岁时 ,父亲柳僧习让他从杂赋集中抽出一篇文章 ,长达一千多字 ,柳庆读了三遍 ,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B.广陵王元欣的外甥孟氏横行霸道,偷盗人家的牛,还口出狂言,广陵王也派人为他辩解开脱,柳庆当众宣布了孟氏的罪状,当即下令将他打死。
C.一个商人在京城金子被窃,柳庆经过了解 ,断定盗贼是一个与商人两次一同喝酒的和尚,后来抓到了畏罪潜逃的和尚 追回全部金子。
D.柳庆用“ 攻心法” 让抢劫胡家的盗贼自己写匿名信,提出先自首者可免罪的要求,并假装表示同意,终于捕获了广陵王家奴,将其党羽一网打尽。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2)
(1)若加以桎梏 ,后独何以脱之?
译文:
(2)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文耕,字心田,云南昆阳人。家贫,事亲孝,服宋儒之学。嘉庆七年进士,以知县发山东,假归养母。母丧,服阕,补邹平。到官四阅月,不得行其志,引疾去。官累,不得归。十九年,大吏闻其干略,起复补原官。
在邹平五年,治尚教化。民妇陈诉其子忤逆,文耕引咎自责,其子叩头流血,母感动请释,卒改行。听讼无株累,久之,讼者日稀。善捕盗,养捕役,使足自赡,无豢贼,数亲巡,穷诘窝顿。尝曰:“治盗必真心卫民,身虽不能及者,精神及之,声名及之。”任,盗风屏息。课诸生,亲为指授,勉以为己之学,民呼李教官,又呼为李青天。调冠县,迁胶州,浚云、墨二河。道光二年,擢济宁直隶州,未之任。巡抚琦善特荐之,宣宗夙知其名,即擢泰安知府。
调沂州,立属吏程课,谓:“官不勤则事废,民受其害。教化本于身,能对百姓,后然可以教百姓。”属吏皆化之。沂郡产檞树,劝民兴蚕,建义仓备荒,捕盗如为令时。寻擢兖沂曹道。司河事,修防必躬亲。属厅请浚淤沙,需银五万,往视之,曰:“无庸!春涨,即刷去矣。”果如其言。
五年,迁浙江盐运使,未几,调山东。时盐业疲累,充商者多无籍游民。文耕知其弊,请分别征缓,以纾商力。责富商领运,不得因引滞贱价私卖,渐裕。七年,擢湖北按察使,复调山东。严治胥役,诈赃犯辄置重典。断狱宽平,责属吏清滞狱,数月,积牍一空。谓:“山东民气粗而性直,易犯法,亦易为善,故教化不可不先。”
居三岁,调贵州。州县瘠苦希更调不事事适权布政使请以殿最为调剂俾久任专责成。凿桐梓葫芦口,以息水患。黔产绸,无绵布,设局教之纺织。贫民艰生计,重利而薄伦常,撰文劝导,曰家喻户晓篇。十三年,休致归。
文耕平生以崇正学、浇风为己任,在山东久,民感之尤深,殁祀名宦。
(《清史稿·李文耕传》
注:①窝顿:盗匪多的地方。②殿最:古代官吏每三年一次的考绩,“殿”指政绩差,“最”指政绩好。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盗风屏息终:终于
B.云、墨二河浚:疏通
C.服宋儒之学膺:胸
D.渐裕课:赋税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民受害尔无忘告乃翁
B.官累,不得归夫夷近,则游者众
C.勉以为己学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易安
D.重利薄伦常吾尝终日思矣

四、(27分)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贫民艰生计,重利而薄伦常,撰文劝导,曰家喻户晓篇。
道光二年,擢济宁直隶州,未之任(4)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5处)
州县瘠苦希更调不事事适权布政使请以殿最为调剂俾久任专责成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划8处)(4分)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日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倦,所以治人也。(刘向《说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