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二)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①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力也越大吗?
②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③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④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⑤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⑥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因此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⑦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2004年的南亚大海啸发生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这场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啸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关。
(来自:新华网 作者:张家伟 选文有改动)
.第①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请结合本段文意,简要解释“海啸”。
.“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该句中加点词“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1)海啸的形成与地震震级相关,强烈的海底地震一定会导致海啸。
(2)海啸通常有暴潮、火山爆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与全球气候变化没有多大关系。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共20分)
龙眼与伞
迟子建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②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③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④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⑤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⑥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⑦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事态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⑧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⑨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⑩《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师工作在青岛。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的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
⑩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
题目“龙眼与伞”有何作用?
品味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2分
第③-⑤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亢奋”→“ ”→“”的变化过程。
请你说说文中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写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刘老师的故事?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第⑧段划线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说说结尾段的作用。
结合实际,谈谈你读完此文后的感受。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文人心口的那颗朱砂痣桂林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盛唐时的好时光,豪情万端李白的咏唱,孟浩然满怀期望地顺流而下,直奔江南。就这样一次文人相送,三月,一个明媚如画的春天,独独让个扬州占了先机,自此春色无边。
②于是,隋唐以来,文人墨客们总是无比神往扬州,总把扬州视作一幅曼妙鲜丽的图画,编织在他们长吟短叹的杯盏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近代散文…… 怂恿着,诱惑着,臆想着,穿过春花兼秋月,掠过长亭更短亭,拨开岁月的风烟,只为那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下扬州。到扬州去。
③他们中有一代君王,一世霸主,一群鼎盛诗家,一批锦心绣口的文章太守——隋炀帝,堪称是“成也扬州败也扬州”:为了一个琼花梦,生生开凿了一条大运河,虽然成就了南来北往水运通途惠及后世的天下大事,却落得个杀身亡国走黄泉。千年之后,从康熙到乾隆,祖孙俩皇帝每下江南一次,扬州的诗梦便膨胀很多,挡不住的诱惑,止不尽的传说,流传在大运河边、瘦西湖畔、杨柳晓岸,一如青草春生,岁岁年年……
④而更为吸引人,且令扬州变为一处文化磁场的,是那些才高八斗、倜傥风流的“文章太守”:杜牧、韩琦、王安石、欧阳修、苏轼……他们在扬州主事期间,理政事少,闲情事多,一个个不是“青山隐隐水迢迢”,便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或者干脆“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好不清雅自在,无愧为真名士者自风流!
⑤杜牧,可谓扬州知己也!从“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中的典雅而独具韵味的美色扬州,到同样出自小杜笔下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的华美、斑斓而迷离,凭空又多了些轻灵出窍之气,恍然如入神仙之境。
⑥一代词人姜白石,流连在国破城摧后的广陵,迷惘,多情,唏嘘不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还有元朝的萨都剌来此彻悟反省,明代的唐伯虎于扬州道上思亡妻,清朝的龚自珍更是狂放张扬,豪气冲天:“春灯如雪浸阑舟,不载江南半点愁。谁信寻春此狂客,一茶一偈到扬州。”
⑦够了!够了!无须再一一列举,就分明看见:烟花梦里的扬州,月明桥下的扬州,浅深红处的扬州,“青楼薄幸”的扬州,已然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豪情、温情和柔情。A.这里的飞檐古巷,这里的墨竹绿杨,这里的清风明月,这里的流水画舫……所有的美,在别处一样可以寻到,却又不尽相同。
⑧B.若论园林之盛,扬州不如苏州;若比湖山风物,扬州又不如杭州;再若说歌舞升平艳帜高张,扬州似乎又逊于金陵。地处里下河洼地的扬州,甚至都不及一衣带水的镇江,它没有山,却异想天开地从瘦西湖的花窗里借来金山一角——船行至小金山,不过一个馒头似的小土堆。少了登高望远的意趣,却丝毫不减其超拔芸芸众生的高度。这对于那些讲究胸有千丘万壑的诗人来说,所有的这些它都没有,却又都有—— 扬州的温和柔媚,蕙质兰心,恰如一位多情女子的款语消愁,慰藉了他们对仕途的期盼,对现实的失落,对人性的迷惘,以及对儿女情长的深切眷恋。
⑨他们来了,扬州留下了他们共同的诗梦,梦呓的对歌。扬州的一草一木,一尘一土,都成了他们诗词雅韵中一个个幽幽难诉复又击节慨叹的音符。他们走了,生命的活体虽然消失殆尽,精神的风貌却在诗文中永恒。
⑩而扬州,也不曾忘记他们,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一道道人文地标,至今仍在那一卷卷诗文,一处处石碑,一个个船娘导游绘声绘色的解说中,留存下来,即为不朽。扬州,成了文人心口的那颗朱砂痣,亦是白月光下思故乡的尘世花苑……
(节选自扬州晚报网)
阅读全文,分析“朱砂痣”的内涵。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文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任选一句)
“三月,一个明媚如画的春天,独独让个扬州占了先机”,请分析概括扬州之所以能占了“先机”的原因?
扬州的一草一木,一尘一土,都成了文人们诗词雅韵中一个个幽幽难诉复又击节概叹的音符。作为扬州人,让你情有独钟的景点是什么?请为该景点写一段导游词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13分)
把持住良知的标尺
①有人说,生活是一片深不可测的大海,波涛汹涌,暗礁浮沉。人在其中飘飘荡荡,渡去铅华,洗尽浮尘,最后只剩早已白发的少年,静静的伫立在时间的尽头,望着那无法触及的彼岸。但我却相信,良知是能带人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最好航针。端平这把标尺,它就会指引你在人生航线中问心无愧的驶向理想的彼岸。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武装抗元失败被俘后,在元朝劝他投降时写的一首诗。意在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坚贞不屈的决心。这首诗,也成为文大夫无法摧毁的精神支柱,让他在无数个无眠之夜里平静地忍受折磨,坚定地拒绝降元,最终用良知在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成就了他的凌云壮志,无愧于他的赤血丹心。
③孟子曾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那么钱财和忠义之间呢?和珅就毫不犹豫的将自己内心的标尺倾向了黄金。他依仗为皇帝所宠,利用职权受贿贪污,其私产堪比国库。自以为机关算尽,但终被嘉庆帝抓住了把柄,落得个人财两空的下场。他倾斜了良知的标尺,也终因此举误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成为历史的污点,为万世所诟。
④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的智慧汇集于此,余音不绝,提醒与警示后人要以良知治世,诚义为人。然而,近年来,社会的风气却日渐下滑。
⑤有一句“笑话”如是说道:“外国人喝牛奶,结实;中国人喝牛奶,结石。”而但凡心存良知的人看到这句话想必都笑不出来。近年来,孔雀绿,苏丹红,落日黄等化工原料频频“走进”食品,而三鹿毒奶粉更是让国人心寒。再看看那些捡变质菜来卖的小商贩,那些说违心话的记者,那些不以正义而以利益为目的的律师.......这些恶性事件足以表明,失去良知后的国家是何等冷漠,而这些人又怎能说出自己不愧对于天,不愧对于人?
⑥天使的翅膀碎了,落到人间,成了我们的忧伤;良知的背囊丢了,散到人间,成了撒旦的魔掌。良知的标尺一旦倾斜,便必然坠落地狱,万劫不复;而良知的树一旦开花,也定将连年富贵,万古流香。
⑦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而漫漫人生,我要把持住那杆最真的——良知。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3分)
指出第②、③小节的主要论证方法,并结合文章内容,阐述其表达作用。
请根据第⑦段的语句,进行仿写,使得句意上下连贯。
,。
作家王蒙新出版的《守住中国人的底线》一书是一剂唤醒国人良知的猛药。如果有一天,人们争相去扶摔倒的老人,对社会的丑恶现象深恶痛绝、嗤之以鼻,逐步回归人性的真、善、美,那么全社会时时处处就会充满春天的温暖,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把持住良知的标尺。(80-100字,5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梧桐树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A】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障,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后,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几根枝条,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B】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文中第①节说“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综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写了梧桐树的哪几种容貌。

联系上下文,赏析词句。
(1)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从词语运用角度,3分)


(2)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 (从修辞手法着手,3分)

文中多处引用诗句,请从A.B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引用该诗句的作用。
我选句:
文章结尾说“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结合本文,联系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或感悟。(80—100字,5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学会盘活自己
①古人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有些甚至是先天性缺陷,但我们也应看到自己潜在的优势和长处,全方位地盘活自己。
②盘活自己实际上是要清醒地发现自身的短板和不足,正确运用优势和强项。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努力去补齐短板更为重要。我们耳熟能详的田忌赛马,就是一个扬长避短的典型案例。齐国将军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孙膑发现对手的每一匹马都有相对的优势,于是采取了以长击短的策略,果断调整了赛马顺序: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下等马对上等马,最终帮田忌赢得了赛马。可见,当自身固有资源难以改变时,只有盘活自己,盘活自己才能形成优势,形成优势必须扬长避短。扬长避短首先要知长察短,切实梳理自身的相对优势和强项;扬长避短关键是固长缩短,注重巩固自己的相对强项,努力形成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最终要取长补短,借助自身形成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短板和不足。
③扬长避短固然重要,但当我们无长可扬呢?海伦·凯勒用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盲聋哑等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不仅学会了读书说话,而且最终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21个聋哑演员经过艰苦漫长的训练,使舞蹈《千手观音》在央视春晚上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和视觉的享受。可见,面对只有短的困境,我们只有劣中生优,才能盘活自己。劣中生优,就不能怨天尤人,自我矮化,要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具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激发“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斗志;劣中生优,就应该艰苦奋斗,勤学苦练;劣中生优,就必须无中生有,敢于创新。
④苏东坡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这句话包含了催人奋进的励志情怀和人生哲理。它要求我们在工作学习中不断地凝智慧、积跬步、筑根基。我们也许惊叹达·芬奇绘画的独特神韵,仰慕王羲之书法的精湛传奇,但更应知道达·芬奇是从学画鸡蛋入门的,王羲之洗砚的池塘被染成了黑色,可见卓越的成就必定是从基础做起。只有打牢基础才能有立足之地,才能盘活自己。那些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⑤人生在世,每个人都难免会有劣势和短处,唯有盘活自己,才能书写精彩人生!
文章第①节以引用诗句开头有哪些作用?


文章结尾说“唯有盘活自己,才能书写精彩人生”。综合全文,摘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分点概括怎样才能盘活自己。
①要②要③要
文章第③节划线部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请为本节分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1)论证方法及作用:

(2)补充事实论据:

古人有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如果引用这句名言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你认为最适合放在哪一节?请简要说明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