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9题
二房坝·外公·蘸水碟
黄德彰
岷江的流向没有改变。从石板溪到叉鱼寺,水流正东。江南是我的故乡塘坝,江北一道小溪,叫石马河。溯溪而上,行五六里,丘陵间一片田原,茂竹半掩农舍,便是我的外婆家了,地名二房坝。
二房坝是我儿时寒暑假必去的所在。二房坝20多号人,只有外公一人是拄手杖的。二房坝20多号人,只有外公和我是不干活的。我是客人,又小,只管玩耍。外公则天天拄着手杖,到两里路外的观音寺吃茶。观音寺是平安乡的首府,总共不到30户人家,民居的屋顶覆盖着窄窄的石板街道,街道上稍宽的地方设有茶桌。这个只有二三千人的小乡,一乡的头面人物,大抵坐在茶桌周围的竹椅上。
外公当然是很有面子的人物:全乡只有两户人家的子弟在外面读大学,他一人便供给了全乡大学生总数的一半。他曾对我说过,供舅舅上学,他花费了16石谷子。一个10亩田产的地主家庭,要供成一个大学生,其艰难可想而知。
他要让儿子也感受这种艰难。假期回家,舅舅不能享有外公和我的特权,他必须劳动。临开学了,须得卖米以筹学费,舅舅得与佃户张世华一道,将稻谷加工成大米。把谷子从谷仓放出来,一担担挑到擂房里去擂了,用风簸风它,吹去稻壳。再挑到半里之遥的长瓦房,那儿有个碾房,碾去米糠,使糙米变成精米。再挑回来,风去米糠,过筛,去掉碎米。每道工序,张世华干,舅舅一样地干。这时该卖米了,佃农挑一担,地主少爷也挑一担,一担担挑上街去。谷仓渐空,学费才足。舅舅已深知这些钱来之不易(纵然那稻谷已从佃农那儿剥削过来,是现成的),可以离家赴校了。
舅舅是修农学的。先上县农中,继而就读省高农,毕业后,到灌县林场工作了两年才考上了金陵大学,上这所大学也是外公的命令。毕业后就业于台北。正在这时,外婆病逝了。外婆病笃之际,外公叮嘱我的母亲千万不要告诉舅舅,希望儿子不为母病所累,在外继续发展。但我母亲还是给舅舅写了信,舅舅毅然辞去了台湾省农业科学实验所的职务,万里迢迢,奔返故乡。
母亲写信,舅舅还乡,都是违背外公意愿的事。但子女此种行为却是父亲教育的结果,陈氏家风使然。陈氏祖先,自湖北麻城入川,垦殖于二房坝以来,外公已是第七代了,代代相传,恪守孝道。外公家的堂屋里,黑漆金字匾额高悬,文曰“祖德流芳”,要求子孙缅怀并继承先辈的美德。外公事母至孝。他年轻时往往外出谋事,每离家,总先去乡场卖肉的所在,给屠户打个招呼:每逢赶集便给家里送肉,让老母常有肉食,待他归来一并结账付款。自己躬行孝道,却要求儿子对他的母亲不省病、不奔丧,怎么行得通呢?
母亲是外公的女儿,外公的孝行也在她这里流芳。年事渐高,外公已不再外出谋生,每年总得有几个月住在我家。吃饭的时候,外公面前有一个碟子,专属于他。那碟子很小,孔乙己叉开五指即可罩住的那种,人们吃豆花时用它盛蘸水,而在外公面前则是母亲特备的精肴,比如猪油白糖蒸蜂蛹之类。我和弟弟的眼睛,不免馋住那个小碟,老人也总是给外孙的碗里拈上一枚。眼见那碟子里已是“多乎哉,不多也”,而我们却还希望着,又害怕母亲责备的眼神,而外公又给我们各拈一枚。时至今日,难禁内疚:老人的慈爱、小孩的馋,是如此地剥蚀了我的外公本已菲薄的晚年待遇。.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外公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正确一个给2分,正确两个给3分)
答:外公是一个 的, 的, 的老人。
. 标题中“二房坝·外公·蘸水碟”三个词语表明了文章的思路,按提示填空。(4分,前两空各1分,第三空2分)
开篇写二房坝点明了 ,二房坝享有特权的是外公,由此推出了文章描写的 ;因为外公是全乡的头面人物,一方面他艰难地供成了全乡仅有的两个大学生中的一个——我的舅舅,另一方面他把祖德孝行传给了他的儿子和女儿——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将外公接到家中赡养,用蘸水碟为他特备精肴,我和弟弟馋住了碟中的精肴,以上构成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小小的蘸水碟盛满了 之情,这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4分,各2分)
①舅舅毅然辞去了台湾省农业科学实验所的职务,万里迢迢,奔返故乡。
②老人的慈爱、小孩的馋,是如此地剥蚀了我的外公本已菲薄的晚年待遇。. 结合上下文,判断对“外公家的堂屋里,黑漆金字匾额高悬,文曰‘祖德流芳’”这句话的理解,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这句话是陈氏家教的追求。() |
B.这句话是陈氏家风的真实写照:祖辈的美德已经代代相传。() |
C.“祖德流芳”揭示了文中人物行为的原因。() |
D.这句话是文章的情感线索。() |
. 文中说:“自己躬行孝道,却要求儿子对他的母亲不省病、不奔丧,怎么行得通呢?”联系全文想想,外公的言行是否矛盾?为什么?(3 分)
父爱有多坚硬
①这些年来,他很少和父亲说话,始终如陌生人一样保持距离。
②5岁时,他闹着做鸡毛毽子,追得满院子鸡飞狗跳的。父亲见了,在他的屁股上落下了大红指印;上小学时,他偷偷地在教桌里放老鼠,吓得老师花容失色。回家后,他的屁股上多了几道鞭痕;中学时,父亲教训他的话,他一脸不屑地顶回去。父亲急了,扬起手,却怔了怔,没落下来。那时的他已高出父亲一个头。
③高二的暑假,他宅在家里,整日沉迷于游戏中。一天,母亲说:“你爸腰疼病犯了,你和他一起出工吧,搭把手。”他不情愿地答应了。父亲是维修工,只要有人打电话,他便立即出门。那天,是6楼的露台排水口被垃圾堵死了,物业提出要扩建排水口,父亲满口应承下来。
④正值盛夏,太阳火辣辣的。穿着白色T恤、运动短裤的他像是出行的游者,磨磨蹭蹭地跟在父亲身后上了露台。露台上毫无遮掩,阳光白花花一片。父亲躬身半跪,一只手做支撑,另一只手艰难地伸进排水口掏垃圾。恶臭一阵阵袭来,他不由皱了皱眉,退后了一步。而父亲仍然半跪在那里清理著,发白的灰色汗衫被汗水浸透,紧贴在后背。他看不见父亲的脸,只看见父亲花白的头发在阳光下发出刺目的白光,扎得他的眼生疼。在他的印象里,父亲是高大威猛的,健步如飞,声如洪钟。可是眼前的父亲却黝黑瘦削,如霜后的茄子迅速地蔫了。这让他有点不知所措起来。忙碌半晌,终于清理干净了。父亲跌坐一旁,喘粗气。看到不远处站立的儿子,愣了一下,努力地站了起来,腰却如弓似的牵扯着生疼,怎么也站不直。太阳已经爬上半空,热浪一阵阵袭来,逼得他不敢抬头。
⑤父亲躬着腰拿起电钻开始扩大排水口,电钻声尖锐地响起,火花四射,砂石飞溅,有的贴着父亲的面颊飞过。一股无形的力量驱使着他猛地上前一步,夺过父亲手里的电钻。这时,他才知道这是个不好驯服的家伙,震动起来如一匹剽悍的野马,随时准备脱缰而去。没多久,他的掌心便磨出了水泡,钻心地疼。父亲又将电钻夺了过去,只是安排他用铲子清理碎裂的砂石。阳光火焰般包围了他,有液体顺着他的脸颊滑过,涩涩的,咸咸的。
⑥当晚,他辗转难眠,起身去卫生间时,听到父母房里有细碎的说话声。他贴耳过去。“以后不要儿子陪我出工了啊,他是拿笔杆子的料,哪做得来粗活。他小时候我管得严,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看来是我错了啊。能将他供上大学,也算是了我的心愿……”那是父亲的声音,低沉而苍老,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扼住了他的咽喉。他想起了5岁时,父亲将他顶在肩头去看露天电影。人群密密匝匝挡住了父亲的视线,而他看得兴起;小学考试,他得了双百,父亲竟喝得满面通红;为了给他筹借高中的学费,一向不求人的父亲却陪笑脸跟人说尽了好话……这些画面在他脑子里一一闪过,让他喉头发涩。
⑦那一天,他一下子长大了。虽然父亲给他的爱粗糙坚硬,却真挚朴实,无声地融入了他的生命里,让他也慢慢变成了如父亲一样坚硬的男子。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阅读③﹣⑦段,填写下表。
记叙顺序 |
情节 |
第⑥段运用了① 的记叙顺序。 |
“他”不情愿地答应陪父亲去扩建排水口。 |
② |
|
③ |
|
“他”在父爱的浸润下,慢慢成为坚硬的男子。 |
(2)请结合本文,举一例简要分析前后照应的作用。
(3)你认为谁是本文的主人公?请结合内容及主旨说说你的理由。
(4)结合语境,品析下面的语句
①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说说第④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第⑤段画波浪线句中的“液体”一词换为“汗水“好不好?为什么?
(5)分析“那一天,他一下子长大了”的原因,生活中也会有触动你情思让你成长的事例,请选取其中的一个事例并写出触动的原因及感受。
议论文阅读
人生需要一块“磨刀石”
①他在早期的从戎生涯中,曾先后任过滇军少将旅长、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等诸多要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点燃了他追来革命真理的心灯,1922年7月,他毅然辞去昆明警察厅长官职、拒绝拟任川军师长的邀请,急赴上海恳求入党。被拒绝后,他又远渡重洋转赴欧洲,在柏林求见了周恩来,并敞开心扉陈述自己追随共产党的曲折经历和献身中国革命的强烈愿望。终于,经张申府、周恩来介绍,实现了人生夙愿。
②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朱德的一段入党传奇。朱德同志何以能舍弃高官厚禄而百折不挠地追随中国共产党?说到底,是追求理想信念使然。哲人说,倘若把砥砺奋进的人生比作一把刀,那么信念就是一块磨刀石。用好这块磨刀石,能让人的思想刀锋遇雨而不锈蚀,令人在迷茫中看到希望、于困境中逆势而上。
③信念能磨出追求的执着。人生之路坎坷不平,特别是从事一项艰难的事与暗礁并存,光明与黯淡同在。心灯不灭,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坚定信心,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
④信念能磨出意志的坚忍。干事创业,难免遭遇挫折与失意。上世纪80负代军转干部任正非在经营中被骗200万元巨款,又接连遭到解职、离婚、负债等沉重打击。凭着顽强的意志,这个陷入绝境的中年汉子集资2.1 万元起家经过20多年打拼,竟把小公司打造成为位居世界500强的名牌企业。这样的辉煌成就虽属个例,但那种直面打击而不退却的坚忍,前进受阻而不言弃的笃定却映照着创业的真谛。信念磨砺意志、意志支撑坚忍、坚忍助力成长,这又何尝不是一切事业的成功之道?
⑤信念能磨出“跨越”的神奇。人生就像一场跨越一道道障碍的长跑,奔跑中,很可能会不幸摔倒,但只要信念不垮,就能从摔倒中重新出发,朝着终点继续奔跑。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没有被不期而至的失聪击垮,而是用“感觉”去顽强跨越生命缺陷,创造出浪漫主义音乐的奇迹。
⑥有人说,成功的路上不会拥挤,因为能把绊脚石当作垫脚石的人并不多。只要有信念这块磨刀石,人生的刀刃必能斩断前行中的一切险阻。
(文/马祖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第④段中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A.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B.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C.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D.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结构为总分式,可以分为两层:①②|③④⑤⑥
B.第③段主要运用排比句式及道理论据,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C.第⑥段中“成功的路上不会拥挤”的意思是“成功的方法很多,不必担忧”。
D.本文观点鲜明,中心论点是:人生需要信念这块“磨刀石”。
说明文阅读
还能不能愉快的吃烤肠?
①烤肠自问世以来,即使品味质量毁誉参半,但依然在短时间内成为最受中国人欢迎的小吃之一,创下过年销售18亿根的惊人记录。
②熟透的烤肠色泽红润、通体饱满有弹性,让你感觉不吃下它就会对不起你的胃。烤肠的外表为什么这般诱人?除了色素以外,主要还是亚硝酸纳的功劳。
③亚硝酸纳的外观及滋味都与食盐相似,肉制品中允许限量使用,主要起两个作用:防腐和护色。亚硝酸纳可以延长肉制品的保存期,亚硝酸纳和肉中的血红素结合形成粉红色的亚硝红素,烹熟后的肉便呈粉红色。
④虽然亚硝酸纳对食品保存有一定好处,但它并不是善茬。人体吸收过量亚硝酸纳会影响红细胞运作,令人缺氧而死。一般情况下,亚硝酸纳的致死量为22毫克/千克,如:对于一个体重为 50千克的人来说,食用1.1克就有可能死亡。亚硝酸纳如果和胺类物质(由肉里的蛋白质分解产生)在胃里相遇,会变成强力致癌物质亚硝酸胺。
⑤亚硝酸纳虽然有毒,但微量的亚硝酸纳对人体是不会产生伤害的。所以国家对加工肉制品中添加的亚硝酸纳的剂量有严格的要求:火腿肠、灌肠肉等加工肉制品中的亚硝酸纳≤30毫克/千克。欧洲研究显示,过量食用加工肉制品会使死于心脏病的风险增加72%,研究界定加工肉制品每天摄入量超过160克为“过量食用”。所以加有亚硝酸纳等添加剂的烤肠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有限度。
⑥其实,撇开添加剂,我们来看烤肠的肉质本身,形势也不容乐观。论营养价值,烤肠等加工肉制品比新鲜肉差很多。
⑦综上所述,食用加工肉制品的风险毕竟存在,在解馋和规避风险之间如何选择,就得你自己权衡了。
(选自《学语文之友》有删改)
(1)下列对说明文语 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画横线句中的“之一”起限制作用,表明只是其中的一种。
B.第③段画横线句属于生动说明。
C.第④段画横线句中的“般情况下”改为“通常情况下”,不影响表达效果。
D.第⑤段画横线句中的“微量”一词不能删掉,删掉后不符合实际。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从说明对象看,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
B.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本文是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C.只要每天食用不超过三两,烤肠其实还是很好的营养来源。
D.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阅读老臣的《拱桥》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
听这名字,你就可以想到他的形象,比如角弓或者青虾,还有课本上的赵州桥。
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很老。那时,他已在村庄东边一座老旧的石屋里当了许多年的校长。其实,校长、老师也就是他一个人。
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胡茬子布满两腮和下巴,尤其是下巴,总是硬扎扎的。哪位男生犯了纪律,他从不打手板,而是低沉着嗓音说:“把手伸出来吧,手背儿。”他的大手便把你的小手抓牢,将下巴挨近那颤抖着的小小面积的手背儿,来回蹭那么几下,让你觉得刮了刺猬一般的痒痛。因此,我们对他宽宽的下巴充满畏惧。
我那时读三年级,很捣蛋的,有次挨了扎,便对同班的二青说:“校长的下巴要是脚后跟儿多好,咱就不怕他了。”脚后跟儿同校长的下巴比起来,的确有本质的不同,光溜溜的,没有钢针一样的胡茬,手背拂上去很平展的。二青听了,先是嘎嘎笑了两声,然后就当了叛徒,把我出卖给校长。校长便把我找去,用浑浊的老眼定定地望着我,说道:“你真的怕我的下巴?”
我望着他宽阔的脸,敬畏地点点头。
他用手掌刮刮下巴,发出“嚓嚓”的响,说:“怕就别捣乱了,小子。”
除了用下巴刮手背儿,他对我们很好,比如,下雨天,他的弯背就成了座真的拱桥。
山里人家,稀稀落落的,校舍三面倚山,一面临沟。我和其他十来个学生,上学放学是要过沟的。那条四五丈宽的沟,冬天干涸,雨天却气势汹汹,浊流滚滚。沟上没有桥,水虽仅齐校长的膝盖,但对十来岁的孩子可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了。
我攀“拱桥”只一次,是在怨校长下巴不是脚后跟儿不久。
洪水把我们隔在这岸,校长便从那岸过来,在水中蹚来蹚去。没人能替他,一个学校三个年级一个老师,校长是最年长的,我和二青则是第二、第三年长的。我是不好意思让他背的,一是觉着着有关脚后跟儿的比喻对不起他,二是觉着自己大了不能让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背。八个同学给背过对岸,只剩下我了,再没办法去解。校长已垂着弯背,哗啦哗啦蹚水过来了。他浑身透湿,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
“来吧。”他蹲下来,袒给我一面弓形的脊背。
“不!”我拒绝,说,“我敢过。”但这是吹牛,水浑浑的,浪头一个撵着一个,看着都让人晕眩,何况那水要淹没我的肚脐眼儿呢?
“来吧,孩子。”他又说。拱形的脊背一动不动,静等我伏在上面。
我急得要哭了,我该怎么办呢?
“别不好意思,爷爷背孙子嘛。该上课了,快来。咱爷儿俩得赶紧过去,同学们在等呢。”他不容拒绝地说道。
我闭上眼睛,趴上了那座“拱桥”。身体被浮载起来,晃晃悠悠,迈下水去。浪声灌满双耳,我却趴得紧紧的,与那面脊背紧紧箍在一起。
临上岸时,校长趔趄一下,但我并没有掉下拱桥,因他宽大的手紧紧板着我。“这不过来了吗?”他说。是的,过来了,我从桥上滑下,落在坚实的大地上,站着。
校长却没有站着,而是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苦笑着脸,说:“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他的模样,真像一座坍塌的拱桥。
喘吁了一会儿,他站起来,我们拥着他走向老旧的教室。二青靠近我,说:“校长背你过河,不是走的,是爬。”“爬”用来说人是贬义,我讨厌他说校长“爬”,便狠踹了他一脚。
那年秋天,我转学了,校长也走了,他实在再也教不动书了。小学校便黄了数年,直到盖起希望小学。已当了乡长的二青说:“盖座拱桥吧!”于是,通往学校的沟上就有了座石桥……
许多年过去,我过的桥比小时走的路还多,但我忘不了那座拱桥。那座宽厚、踏实、温热的血肉拱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写出“拱桥”在文中蕴含的三层含义。
(2)校长怎样惩罚犯错的男生?为什么要这样惩罚?
(3)文章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写校长的“老”,试举两例简要说明。
(4)从叙事安排角度来看,文章划线句中“爬”这个动作,是否显得突兀?为什么?
(5)这座“拱桥”具有怎样的特点?如何理解这座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阅读《你了解太阳吗?》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②天文学家把太阳结构分为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两大部分。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太阳核心、辐射区、对流层3个部分;大气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
③太阳的核心区域很小,半径只占太阳半径的1/4,但却是产生核聚变反应之处,是太阳的能源所在地。
④太阳内部0.25﹣0.86个太阳半径区域称为太阳的辐射区。辐射区约占太阳体积的一半。太阳核心产生的能量,通过这个区域以辐射的方式向外传输。
⑤对流层处于辐射区的外面。由于巨大的温度差引起对流,内部的热量以对流的形式从对流层向太阳表面传输。除了通过对流和辐射传输能量外,对流层的太阳大气湍流还会产生低频声波动,这种声波将机械能传输到太阳外层大气,从而产生加热和其他作用。
⑥对流层上面的太阳大气,称为太阳光球层。太阳光球层是一层不透明的气体薄层,厚度均500千米。它确定了太阳非常清晰的边界,几乎所有的可见光都是从这一层发射出来的。
⑦色球层位于光球层之上,厚度约2000千米。由于色球层发出的可见光总量不及光球层的1%,因此人们平常看不到它。只有在发生日全食时,即食既之前几秒钟或生光以后几秒钟,当光球所发射的明亮光线被月影完全遮掩的短暂时间内,才能看见在日面边缘呈现出狭窄的玫瑰红色的发光圈层,这就是色球层。
⑧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由高温、低密度的等离子体组成。亮度微弱,在白光中的总亮度比太阳圆面亮度的1%还低,相当于满月的亮度,因此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展现其光彩,平时观测则要使用日冕仪。日冕的温度高达百万度,其大小和形状与太阳活动有关,在太阳活动极大年时,日冕接近圆形;而在太阳活动宁静年则呈椭圆形。广义的日冕可包括地球轨道以内的范围。
⑨从太阳的结构我们了解到,太阳虽然看似一个大火球,实际上它的能量是来源于太阳核心区域的核聚变反应。随着核聚变反应的不断发生,太阳的燃料也在不断地消耗,太阳究竟会不会永久存在呢?
⑩其实,太阳只不过是宇宙中不计其数的恒星之一,它有自己的寿命,最终也会死亡。有数据显示,这个生命期开始于大约46亿年前,还将延续45亿至55亿年,之后,它将因耗尽氢燃料和氦燃料,坍缩成一颗白矮星。
(来源:新华闻2018﹣05﹣27,有改动)
(1)对全文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对下面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列数字)
B.太阳的核心区域很小,半径只占太阳半径的1/4.(作比较)
C.对流层上面的太阳大气,称为太阳光球层。(下定义)
D.在太阳活动极大年时,日冕接近圆形;而在太阳活动宁静年则呈椭圆形。(摹状貌)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太阳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太阳的核心区域。
B.太阳是宇宙中众多的恒星之一,也有寿命,现在的太阳正处在“中年”时期。
C.日冕的温度很高,但亮度微弱,因此,即使在日全食时也难展现其光彩。
D.“几乎所有的可见光都是从这一层发射出来的。”“几乎”从范围上进行限制说明。